日語裡,有一個固定短語是「朝飯前」。
朝飯就是早餐。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做某件事易如反掌,在早餐前都能夠輕鬆搞定。當別人拜託自己辦事時,如果回答「朝飯前」,就代表著「交給我吧,沒問題。」
但是,對於這個短語,我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實踐方法。
近5年來,我的接稿數量大幅增加,其中大部分的創作都是在早晨完成的。從清晨5、6點鐘起床到10點去上班之前,我會不停地寫作,早餐一般都是邊寫邊吃。嚴格來說,這樣的作息並不能算是「朝飯前」,但是對我來說,這更像是一種「朝飯前的創作」。除了身體不適,或是剛剛完成一個長篇稿件之外,我固定每天在大家還沉浸在睡夢中的時刻清醒,坐到電腦前寫稿。
基本上,寫稿時會用到的參考書籍或網路資料會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同時稿件的主題也會事先確定好。剩下的就是在起床之後,一氣呵成地將自己的思緒一字字敲打在鍵盤上了。
當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意識到,人類的大腦活動與思考在早晨和晚上會有所不同。
很多人在讀自己晚上寫的信時,往往會覺得不甚滿意。或是晚上寫好的文章在隔天一拿出來時,也不自覺會卻步三分。相反地,晚上毫無頭緒的文章,一到早晨,就能奮筆疾書。與晚上相比,早晨的自己好像要樂觀得多。
這樣一想,我不禁懷疑「朝飯前」的語意應該發生過變化。
它原意可能是:在早餐前工作,難事也會變得容易。的確,我總覺得晚上可能要花上3個小時的工作,若是換到早晨可能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完成,早晨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
若是按照這樣的原理,我心想:如果一天能有2次「朝飯前的狀態」,效率不就能變得更高了嗎?
但是要實踐在生活上,前提必須是在假日,或是可以在家工作的時候。第一階段是從早晨6點到11點之間努力寫稿,期間用果汁、優酪乳和糖果充饑。在11點左右吃一頓早午餐,然後馬上睡覺。
而且要注意用餐時要盡可能地多攝取碳水化合物,睡2個小時後起床,喝杯咖啡提神醒腦,找回早餐前的精神狀態,再寫到晚上7、8點。接下來就讓自己的身心狀態徹底達到放鬆,品嚐美食、喝點小酒或是泡澡舒緩壓力,在12點前就寢。
而我屢試不爽的結果是,這樣子的效率確實會變得很高。雖然還不知道自己會在公司工作多少年,但我已經下定決心,當我全心投入文筆的生涯,屆時一定要身體力行養成「一天兩次朝飯前」的好習慣,敦促自己持續不斷地創作。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前朝日新聞台北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