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重要的新聞媒體《卡達半島時報》(Peninsula Qatar) 1日引用《法新社》報導,在與北京親善的台灣執政黨在地方大選中遭遇空前大挫敗之後,台灣和中國過暖的關係受到質疑,大選挫敗也導致了行政院長江宜樺的辭職。

《卡達半島時報》引用《法新社》報導於〈台灣執政黨可能重新校準中國關係〉一文中報導,這場大敗主要是因為大眾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緩慢疲軟的經濟,和一連串的食安醜聞感到恐慌,而國民黨左支右絀疲於應對。

這次的選舉被視為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晴雨表,選舉的結果現在可能迫使國民黨重新檢驗它的中國政策,同時也鼓舞了傳統上對北京持懷疑論的反對黨民進黨。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丁樹範告訴《法新社》:「國民黨不太可能更進一步推動(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如果他們不希望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中再度遭受挫敗。」

丁樹範補充,「同時間中國也不可能讓步,並在會談中給予實質的經濟利益」讓民進黨有可能在2016年得利取回政權。「在未來的一年中,兩岸關係將很難更進一步。」

北京在投票之後呼籲「為和平的兩岸關係繼續努力」。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表示:「我們希望兩岸同胞珍惜並共同守護得來不易的兩岸關係成果,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進展。」

台灣和中國在1949年內戰後分裂,但是北京持續宣稱這個島嶼是他們領土的一部分,如果有必要的話將以武力統一。在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的2000年到2008年間,兩岸關係顯著升高緊張。

從國民黨總統馬英九2008年取回政權以後,對中國友善,凍結的關係回暖,引領中國觀光客到台灣的觀光潮,同時也擴展了貿易連繫。但是對於更為緊密的兩岸關係,台灣民眾感到焦慮。和大陸的服務貿易協定引爆了學生所領導的示威抗議,並在今年稍早占領台灣國會長達3個星期的時間。

台北的一名32歲設計師湯姆‧沈先生(Tom Shen)表示:「馬政府在經濟上太依賴中國了。」

「許多人害怕未來北京命令什麼,台灣就必須要照著做。」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張五岳指出,香港持續2個月的民主抗爭可能也加強了反北京情緒。「香港爭取民主的示威可能間接地影響了台灣人投票的心情,並加深了對北京的負面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