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富不過三代」彷彿是個鐵律,充斥在各種情節誇張的戲劇裡;但如今,貧富差距拉大,富人們透過各種資本主義滾錢的方法,試圖寫下「富一定要過三代」、且「富有世襲制」的致富方程式。

前陣子,讀到一位國外經濟學家的文章,他研究發現,國外許多的富豪,正以不斷累積資本的方式(所謂資本最主要是土地),再輔以豐富的政商關係,改變現行的遊戲規則,使資本在一夕之間壯大好幾倍,相較窮人領的固定死薪水,使得全球財富更趨集中化。

而就在累積資本的過程當中,富人大約能遺留約7成的財富給下一代,無論第二代或第三代沒啥創新能力,僅守成就好,到了第三代,還是能擁有第一代近五成的資產,到了第四代也還有三成多,完成打破世俗「富不過三代」的既定印象。

這樣的論述,自然引起各界討論。以我的觀察,此番言論頗有參考價值,就先只以台灣目前情況來說,幾大財團買地樂此不疲,養地多年後,想辦法變更地目,或把自家土地搞為重劃區,再蓋豪宅和商辦,高價出售後,身價又翻了好幾番。

就算不是財團,身價上億元者,思考的也都是風險低的複利賺錢術。過去十年台灣房市大多頭,富人猛買房,隨隨便便靠北市精華區的房子,轉手就能賺個上千萬元,等房價最甜美的一段已過,富人們又轉戰海外,前進馬來西亞、日本、澳洲等地,希望房價和租金兩頭賺。

以台灣現階段三角貿易為主的情勢,就算未來GDP再亮眼,也是財團和企業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只要多數新增的工作機會不在台灣,一般市井小民所得就不會增加,內需消費力就缺乏成長的條件,貧富差距依舊拉大。更恐怖的是,中產階級消失,富人掌握了一國多數的財富,且不是用辛苦的勞力,而是最輕鬆的資本獲利模式。

前幾天朋友跟我說了一個故事,完全驗證上述情況。三年前,他在忠孝東路看上某店面,三十多坪,屋主開價五千萬元,他出價四千五百萬,立刻被轟出去,屋主嫌他「沒誠意」,一氣之下飛回美國;今年初,他想再買,卻聽聞已售出的消息,且價格高達一億元。換言之,短短三年屋主靠賣屋就淨賺五千萬元,這五千萬元對許多上班族來說,恐怕一輩子也存不到。

這就是資產讓富者恆富的道理,底層大眾則顯得更無力。儘管貧富差拉大是各國普遍的現象,但政府該思考的是,該如何透過各種財稅手段和政策,讓富人多繳一些稅,並多照顧弱勢團體,而不是和富人站在同一陣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