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生人口越來越少,10年來減了2成,但國內兒虐案件卻增加了3.5倍,1年有將近2萬名孩童身心受創,也就是每16分鐘就有1個孩子躲在角落哭泣。根據《康健》雜誌今(3)日公布的調查顯示,全台22縣市政府兒少保護工作以雲林縣、花蓮縣和南投縣做得最糟。而站在第一線的兒少保社工則有逾9成因個案遭受過恐嚇。

今年7月,成立14年的兒童局被裁撤併入衛生福利部,業務被分而處置,掌握社會福利資源的地方縣市首長,站在第一線搶救與安置弱勢青少年,角色更顯重要。

《康健》雜誌今年連續第14年評選「健康城市」,今年選擇「兒虐」議題,針對22縣市政府兒少保護工作的「執行力」、「人力」及「積極度」共15項指標進行評比,同時,也首次結合第一線兒少保社工匿名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宜蘭縣、屏東縣、高雄市、桃園縣、台北市、台中市、澎湖縣與新竹市獲5片銀杏葉肯定,雲林縣、花蓮縣、南投縣則僅有1片銀杏葉,還需要再努力。

根據《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定,兒虐通報後24小時內,社工必須見到孩子並展開調查,並在4天內提出報告,但該調查結果顯示,有多達9個縣市無法達成100%在24小時內見到孩子、開始處理,其中,雲林縣的達成率不到5成,南投縣、新竹縣僅6至7成。

在積極度方面,在全台22縣市中,屏東縣、高雄市、連江縣、苗栗縣及宜蘭縣每名的兒少分配預算為300元以上,而新北市、嘉義縣、雲林縣、彰化縣、南投縣則是連50元都沒有。

該調查還發現,在處理兒虐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兒少保社工」,長期處在超高案量與壓力的工作環境。相對於美國等先進國家而言,每位社工處理15-25案,最能提供完整服務,但台灣社工的平均案量,除了離島的連江、澎湖本來案量就不高以外,僅有桃園符合標準,其餘縣市都不合格,花蓮縣甚至一個社工處理230案以上,社工負荷量更是國外的9倍之多。

《康健》雜誌同時也以問卷方式進行了兒少保社工大調查發現,有85.3%的社工超時工作,每天工作8-12小時的社工,高達7成以上。而兒保社工壓力指數偏高,平均76.9(壓力指數1-100)。進一步分析壓力來源,主要包括:個案負荷重(68.1%)、個案狀況太棘手(54%)和人身安全(42.6%)…等。

調查指出,9成以上的兒保社工曾遭個案家人的騷擾、恐嚇、 跟蹤或攻擊;近4成認為自己未受到安全保障,尤其是嘉義縣(78.6%)和台南市(66.7%)有超過6成的社工上班會感到害怕。

在超時工作、人身安全未受保障再加上並非專人專用的多重影響下,有4成的社工表示經常有想離職的念頭。

這次的「兒少保護業務社工人員問卷調查」於7月5~29日進行。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公布2012年度各地方政府兒少保護社工人數,總計對全台灣22縣市的兒少保護社工進行郵寄問卷調查,共發出574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432份,回收率為75%。

至於銀杏葉的給分方式,最好為5片銀杏葉,最差為1片,除了「對兒少保護服務信心」項目以5分量表分數計算外,其餘指標分數皆由最好排到最差,由6位兒少保護領域專家學者根據22縣市問卷回覆資料給分,滿分為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