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護理產業工會、醫勞盟、醫學生醫改小組今(30)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公布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勞動條件調查,結果發現,住院、實習醫師的每週平均工時竟高達94小時,導致病人受到醫療傷害的風險增加,因此醫改團體呼籲,應將實習、住院醫師的工時納入勞基法規範,同時,也應改善護理人員護病比失衡的情形。醫改團體也醞釀明(1)日走上街頭,爭取醫護人員的勞動權益。
醫改團體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會中,醫勞改革小組執行委員、陽明醫學系實習醫師陳秉暉公布去年訪問214名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後,其勞動條件與醫療品質的相關調查。他表示,根據調查顯示,每週工時超過80小時的醫師,其發生對病人次級照顧、過勞疏失、知識疏失、監督疏失的情形,都比工時低於80小時的醫師來得明顯,而我國平均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的每週工時,竟高達94小時,其中,住院醫師的每週工時達100小時,在此情形下,導致有1.4%病人受到醫療傷害。
陳秉暉進一步指出,醫師犯下醫療疏失、給病人次級照顧,其主因為醫師過於勞累,而非缺乏醫德或知識不足,因此,台灣應比照美國的標準,明定醫師的工時每週不得超過80小時,亦不得連續工作超過28小時,也應將住院、實習醫師的勞動權益,納入勞基法規範。
除了醫師的勞動條件低劣外,每位當班護理人員需照顧病患數的「護病比」也嚴重失衡。護理工會理事長盧孳艷指出,在合理的情形下,醫學中心內的白班護病比應為1比5、小夜班1比10、大夜班1比13,而總統馬英九也曾開出「護病比1比7」的支票,結果不僅跳票,衛生署還擬規範大夜班護病比可達1比20,如此一來,恐增加台灣病人的醫療風險。
盧孳艷進一步指出,根據美國醫療照顧研究暨品執局(AHRQ)的研究指出,每名當班的護理人員,每增加1名需照顧的病患,就會增加病人8%的死亡風險、1.2%的治療失敗風險、0.5%管線脫落的機率;因此,如將醫界提出的合理大夜班護病比(1比13),和衛生署的版本護病比的差異(1比20)進行對照,恐使台灣住院病人的死亡風險最高提升至56%、8.4%治療失敗、3.5%管線脫落的案件,她質疑:「這就是台灣病人須面臨的風險嗎?」
盧孳艷表示,日前醫改團體拜見馬英九時,馬只要求衛生署3年內改善,卻未做出具體承諾,因此,他們要求政府應推出可立即實施的具體方案,也應兌現馬提出的「住院及實習醫師納入勞基法」、「三班護病比」、「人力納入評鑑必要項目並公開」的3張支票。而醫改團體也醞釀明日勞動節時走上街頭,爭取醫護人員的勞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