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業務將會跟衛生業務一起合併成為「衛生福利部」,其中在衛福部底下,「心理健康司」的編制,職掌有關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防治、物質濫用及精神疾病業務。2013年初,組織改造草案一讀通過,將口腔業務併入心理健康業務,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指出,這個重大改變將對台灣的心理健康的服務人口群產生極大的影響。

4月11日新頭殼網路節目幸福報報--《社福之聲》,主持人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社工師吳姿儀特別邀請到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來到現場,帶網友深入了解社會新聞底下的精神障礙者,探討國家制度底下的心理健康政策問題,以及社會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主持人吳姿儀首先提到,根據衛生署統計,2011年精神科求診的人數達到224萬人,再根據心生活協會長期追蹤精神疾病相關的重大新聞,發現平均每個月便有一起事故發生,有這麼多生活緊張、焦慮、擔憂、無助的人口,與不斷發生的悲劇,顯示台灣人民的心理健康的需求急迫需要被重視。

金林指出,精障族群對政府組織再造,衛生與社福合併有高度期待,希望『衛生福利部』設置獨立的「心理(精神)健康司」,發展精神障礙者長期照顧服務、積極性社區關懷服務、普設精障者日間活動與復健服務。終結數10年來衛政與社政互踢皮球、社會福利服務遇到精神議題就轉彎、或置之不理的怪現象,而成立專責跨領域團隊,提供危機處理服務、主動服務社區中困難個案,降低事故風險。她也期待立法院可以再修精神衛生法,將服務落實執行。

或許大家會疑惑精神障礙者為什麼需要很多人的長期協助?為什麼會和家人有衝突?為什麼手腳健全,卻沒有辦法配合家人期待上學、掃地、洗碗筷?金林舉例說,精神疾病患者真實的處境,就如同「左手寫字」的例子,慣用手與非慣用手所寫的文字需要相差3到4倍的時間,一旦需要花長時間完成,便容易產生想做卻無法達成的負面感覺,甚至直接放棄了。也因此,精神疾病患者藥物治療固然為重要元素,長期的心理情緒支持以及精神復健,重新累積處理生活中大小事的經驗值,才是邁進復原的重要之路。

2013年度起,心生活協會與康復之友聯盟聯手推出「感恩˙心卡片」活動,邀請精障朋友及家屬一起回想,這一路走來,從看病吃藥、心理情緒支持,到生活技能指導、活動復健等,接觸過最理解精神族群的服務人員,把他們的貼心舉動記錄下來,將感謝用這張卡片傳遞給他們;同時,也能讓提供服務的工作者,更能知道精障朋友與家屬的想法。該協會歡迎全國各地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來索取「感恩˙心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