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公認的老牌民主國家紛紛爆發危機。若沒有主播的介紹,英國倫敦所發生暴動事件的新聞畫面,可能會被誤認為是發生在「即將推翻獨裁政權」的民主化國家之中,畢竟民主國家的社會看起來不是應該更和平嗎?在美國,國家債券的評等史無前例的由AAA等級被調降到AA,雖然AA等級仍然表示美國的償債能力從「極有能力」變成「很有能力」,但這象徵著全球經濟霸權的經濟實力正在下降中。民主不是應該跟經濟繁榮掛勾嗎,美國與歐洲民主國家怎麼反而變成欠債的代言人?
 
還記得Paul Kennedy在「霸權興衰史」所說的,「過度對外擴張」耗盡了歷史上各個霸權可以運用的經濟資源,因此實力漸漸地被其他國家所取代,雖然不會立即被取代,但長期而言,霸權與其他國家的實力正在接近當中,目前除了歐盟之外,民主美國與獨裁中國的實力正慢慢接近當中。老牌民主國家漸漸爆發許多社會問題,且拼命欠債,新興獨裁國家漸漸地願意面對並解決社會問題,且拼命借貸。民主所標榜的「和平」與「繁榮」似乎在式微當中,獨裁被冠上「衝突」與「貧窮」的污名正被洗刷之中,究竟為何會發生這種落差?
 
許多分析將英國倫敦與幾個城市的暴動事件歸咎於種族、階級、貧富差距等社會因素,認為若過度地以自由競爭催生經濟成長的思維治國,雖然能夠鼓勵競爭與創新,但也無可避免地將擴大貧富的差距,資本將集中在少數有錢人的手中。在民主國家之中,經濟表現是選舉當中相當重要的政績與承諾,而在上個世紀的最後幾十年當中,以追求自由經濟以達到目標的思維蔓延於各老牌與新興民主國家之中,也因此財富分配的正義漸漸失衡,社會之中的階級感也逐漸形成。
 
此外,在民主國家之中,擴大公共建設是表現政績的最佳之道,當選民成天看見政府在造橋修路,成立遍佈起重機大興土木時,容易提高對政府正面的印象,在位者舉債搞建設成為選戰中的利器,不夠就再借,不能借就修法修到能夠再借,似乎難以出現信用破產的一天,這是美國目前的財政困境,也是在民主體制中的政治誘因驅使之下,很自然的理性抉擇,政權想要延續,就必須用最直接的績效讓選民感受到政府的作為,對於缺乏政治道德的政權來說,國家財政的紀律遂成為民主制度下的祭品。
 
談到這些問題並不是希望消滅民主制度,並不是要歌頌獨裁制度可能帶來的治理績效,捍衛民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個大前提,只是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民主國家必須體認到制度本身與其所帶來政治誘因存在瑕疵,進而引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觀的墮落,民主需要一套誘因機制,使得在位者或候選人,在從事治理工作的時刻,能夠提高「公平正義」在決策過程當中的考量順序,並且漸漸地淡化純粹政治利益至上的思維,讓民主制度成為實踐政治理想的場域,而非純為獲取政治利益的工具。這的確是陳腔濫調,但卻是老牌民主國家已漸漸遺忘的精神。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