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燕俐

 

立法院臨時會排入自經區、服貿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三大法案,其中,一般民眾最為陌生的自經區,引發公民團體熱烈討論。難道,沒有了自經區,台灣經濟會就此一蹶不振,否則馬政府何以強烈希望快速通過?

 

如同服貿,在沒有太陽花學運之前,多數民眾對於服貿的利弊得失,缺乏完整的概念。這次自經區也一樣,調查顯示,高達八成的民眾並不了解自經區的內容,更有高達九成的民眾認為政府應詳細說清楚,意味著政府在「政策溝通」上,仍楚不及格的狀態。

 

簡單來說,自經區是所謂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鎖定六港一空(基隆港、台北港、蘇澳港、台中港、安平港、高雄港和桃園航空城),推動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教育創新和金融服務等五大產業,輔以租稅優惠、土地取得和商品流動等鬆綁,和國際接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立意雖好,但問題是,當中的細項條文有太多爭議之處。我個人最擔心的就是土地取得鬆綁部份,按規劃,第一階段是針對六港一空,第二階段則開放地方申設,意即,任何縣市首長只要申請自經區,就可快速取得土地徵收,會不會因此肥了財團,浮濫徵收,苦了被賤價徵收的民眾,或因而產生更多想索賄的「葉世文們」,令人不得不質疑。

 

對於農業的損害,副作用也一堆。將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入自經區生產,在成本考量下,相信多數食品業者會用對岸農產品作為加工原料,偏偏自經區加值超過35%,就可算台灣製造,屆時,市面上極可能出現許多以中國農產品為原料的MIT產品,因享有價格優勢,而打敗了台灣農產品為原料的MIT產品,對農民影響不可小覷。

 

妙的是,農委會官員已承認,「自經區對台灣農業有衝擊,將成立受損基金!」這句話聽起來好熟悉,因為無論是ECFA或服貿,政府也都強調「針對受損產業,會有受損基金補助」,但諷刺的是,目前為止沒業者通過申請,原因是「資格不符」,農委會此番再提受損補助,多少農民會買單,讓人懷疑。

 

還有最重要的是,我認為,自經區不是不能成立,而是以台灣目前經濟現況,更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產業轉型,台灣代工業太多,但工廠多移到海外,以致企業獲利創新高,也不願替勞工加薪,低薪加上高房價,在在讓年輕世代活著沒希望,這才是馬政府迫在眉睫的經濟大考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