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歐債問題持續爆發,也影響全球股匯市。近期尤以從雲端掉下來的愛爾蘭備受矚目,各界好奇愛爾蘭的經濟奇蹟如何破滅?對於台灣,又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其實,1970年代初期,愛爾蘭是歐洲最窮的國家,失業率接近20%,每人平均GDP只有5000美元,但到了1990年代,愛爾蘭力圖振作,決定成為歐洲e化的外包商務中心,並成為歐洲企業的稅務天堂,因而吸引了大量的資金湧入。

 

 

到了2000年,經濟成長率竟高達10%,每人GDP2006年更一舉突破4萬美元,在歐洲排名第二。2000年之後,愛爾蘭從資通訊、生化製藥轉發展房地產,企圖延續經濟奇蹟,卻沒料到全球金融海嘯的來襲,導致債台高築,被迫接受IMF(際貨幣基金)的紓困。

 

 

讓愛爾蘭從「歐洲之光」變成病貓的原因是什麼?答案只有四個字--房市泡沫!愛爾蘭政府有個錯誤的迷思,始終認為「房市好就代表經濟好」,於是力挺房市到底,從不思索嚴重的後遺症,釀成整個財政崩盤。

 

 

根據統計,1996年到2005年這十年之間,愛爾蘭房價平均每年漲幅接近15%到了2005年,全國瘋到最高點,許多民眾甚至排隊兩天兩夜,為的就是等新物件一上市立刻購買。

 

 

愛爾蘭政府放任房市狂飆的下場,就是造成授信放款銀行呆帳嚴重,最後不得不伸出援手救銀行,讓財政赤字不停飆升,因而演變成國家財務危機。看看愛爾蘭的例子,想想台灣,政府一再以「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為理由,強力捍衛房市,任憑投機客將房價大肆炒作,卻無意出手干預,惹得市井小民怨聲載道,也替台灣的整體財政埋下了一顆地雷。

 

 

根據台經院報告,目前台灣房貸餘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超過四成,通常,這個數字一旦超越四成就意味房市泡沫化跡象,眼見亞洲各國針對短線交易客都祭出課稅的政策,唯獨台灣,遲遲沒有行動。

 

 

況且,根據多位學者研究,就台灣而言,房地產並非真的是火車頭產業,1990年,房市大空頭,股市也從萬點狂瀉,但當年的經濟成長率還有6.87的亮麗成績;還有1998年到2001年,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房市又出現空頭,除了2001年經濟成長率為-1.65%之外,其餘幾年的經濟成長率還超過5%

 

 

可見,與其說房市是整體經濟的領先指標,不如說是落後指標還比較貼切。既然如此,政府更應正視房市泡沫所帶來的影響,而不是擔心得罪利益團體,什麼都不敢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