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公視<有話好說>討論台塑功過的專題,讓我想到自己十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找出來與各位分享。

 


 

臺塑集團與國民黨政府互動模式之研究

 

 



 

壹、前言 

 

 

在臺灣,大企業與政府之間關係十分密切。其成長壯大往往是由國家一手扶持,給予特殊的利益,並授與寡占和獨占地位。然而,大企業與政府的利益並非永遠一致的。本文的目的在藉由回顧戰後迄今,國民黨政府與大企業間互動的模式,勾勒出臺灣政商關係網絡。 本文選擇臺塑集團作為觀察的個案。臺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是國內家喻戶曉的工商業鉅子,不但名列世界首富之一,其所屬臺塑集團更是國內唯一一家擠身全世界五百大製造業的民營業者者 。也許正由於王永慶的特殊地位,他與國民黨政府的關係,以及他的行事風格,在國內產業界中總是獨樹一格,常常引起正反兩方爭議。近年來,臺塑企業與政府政策常有重大的衝突。王永慶突出的個性,給我們很好的觀察機會。 



 

貳、「臺塑」成立背景與所受特殊照顧 

 

 

「臺塑」是在蔣介石積極爭取美援的背景下成立的。


 國府遷臺初期,為了爭取美援,於一九五三年成立「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其下設置「工業委員會」主管工業發展與建設,由尹仲容主持 。工業委員會每週與負責美援的美國共同安全總署的工業代表,以及國府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所聘請的懷特顧問公司,討論臺灣工業建設問題。為了方便美方起見,會議主要以英文進行,美方的意見往往能左右最後決策 。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負責工程計畫審定的懷特工程公司建議策劃設立一座樹脂工廠,而設立一家塑膠原料工廠的計劃也大致底定。對此,國民黨政府相關官員分成官營和民營兩派,相持不下 。尤其當年的企業,多半為國民黨政府自日本人手中接收過來的國營企業,在孫文「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大帽子下一枝獨秀。然而出資的美方卻認為,培養臺灣的民間企業家,才能建立防共的政治安定力量。在美方的強硬支持下,民營派獲勝,順利地將PVC塑膠工業交予民間承辦 。 尹仲容一開始物色永豐餘紙業董事長何義承辦此一事業。然而何氏前往日本考察的結果,發現日本在這方面的成就並不高,不看好PVC塑膠工業的發展前景。尹仲容只好另找高明。


工業委員會乃於一九五四年初委託臺灣銀行調查客戶資金狀況,發現嘉義分行有一位米商王永慶存款達八百萬元之譜 。而且數個月前才透過工業委員會化學工業主管嚴演存的舊識趙廷箴和行政院秘書長陳慶瑜,要求承辦美援的輪胎製造方案,遭嚴氏以王氏毫無經驗的理由一口回絕。王永慶既然有足夠的資本,又有心接手美援企業,是其雀屏中選承辦PVC塑膠工業的主要原因。嚴演存隨即邀約王永慶當面討論,告知有七十八萬美元的援助計劃案,要日產PVC粉四噸。王永慶毫不猶豫,立即答應 。


 一九五四年三月,王永慶登記成立「福懋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五七年,正式開工生產時,再更名為「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塑」。這家公司,「從最初的設計,號召民間集資,申請美援到生產技術的選定等,幾乎全由政府辦理 ,」享盡種種便利與優惠。根據「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由「經濟安定委員會」改組)的統計資料顯示,從這個時候起到一九六四年美援即將停止時,臺塑公司共獲得美援七十五萬八千美元,佔該產業美援總額的96% 。而此時政府重點扶持的紡織業與塑膠加工業則提供「臺塑」相當大的市場 。政府並以限制進口的方式保護「臺塑」不受外國競爭者的威脅 。 靠著龐大的美援,臺塑另外成立「南亞公司」負責原料加工(二次加工),以及「新東塑膠加工公司」負責三次加工。如此一來,「臺塑」—「南亞」—「新東」乃成為貫通上游—中游—下游,一氣呵成的石化王國。其後,王永慶雖然為了避免過分與三次加工業客戶競爭摩擦而結束「新東塑膠加工公司」,然而這些下游三次加工業者也只能仰承「臺塑」—「南亞」的上中游結構,根本威脅不了其龍頭的地位。 


平心而論,「臺塑」的壯大固然與「經營之神」的特出領導有關,美援的特殊保障恐怕更是不容忽視的主要因素。可以這樣子說,「臺塑」是政府一手扶持起來的企業。 



 

參、「臺塑」與國民黨政府間的問題 

 

 

同樣是石化工業,民營的「臺塑」與國營的「中國石油公司」其實是處於相互競爭的地位。因此,國民黨政府雖然不能不支持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臺塑」,另一方面卻也不容許「臺塑」過度膨脹。 這種緊張關係,在以爭取美援為主要政策的「蔣介石時代」還隱而未現,拖延到美援結束後的「蔣經國時代」終於爆發出來 。


 一九六九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在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嚴家淦的輔弼下,除了掌握行政權,更進一步主導經濟事務 。與宋美齡關係密切的央行總裁徐柏園因為牽扯到「香蕉案」而一夕下台。而繼尹仲容之後領導技術官僚的李國鼎也大權旁落。蔣經國親自主持「財經委員會」,蔣氏所信任的俞國華、費驊、孫運璿等人取代了蔣介石時代的舊人。


 一九七○年代,國民黨政府以重化工業為經濟計劃重點,特別以石油化學工業為核心。一九七一年六月,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副主委費驊在國民黨中央紀念週上提出以「一九七○年代我國的經濟發展情勢與經濟問題」為題的報告 ,宣示臺灣將從依賴民生用品的輕工業出口,轉向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重化學工業產品的進口替代與出口,建立自立經濟體系 。 


然而國內石化原料原本仰賴進口,七○年代初期,美、日等國紛紛因為公害問題而停止擴廠,七三年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國內石化業的原料於是極度短缺。蔣經國乃將石化工業列入「十項建設」,於同年由中油興建第二輕油煉解廠,簡稱「二輕」(原本的第一輕油煉解廠於六八年完工時,已無法滿足下游加工業者之需求。) 輕油煉解廠將輕油裂解成石油腦再分裂成各種石化基本原料,這是石化工業的最上游。至於進一步將這些石化基本原料製造成中間原料,則由中油找尋民間企業合作。七一年國民黨成立的「中央投資公司」便以「民間企業」的身份,包攬設立石化中游工廠,石化業者紛紛爭著與該公司合資 ;「臺塑」企業則採取與其他同業截然不同的作法,僅只與「中央投資公司」合資成立「永嘉化學」了事 。


 王永慶此時即企圖自建輕油裂解廠;然而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不願「臺塑」成為過於龐大的獨占企業而加以否決 。由於孫同時還兼任主管「中央投資公司」的國民黨文經會副主委 ,「臺塑」自建煉油廠,對於此時積極包攬石化中游的「中央投資公司」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威脅,這大概也是孫運璿不准「臺塑」提案的原因。一九七三年經濟部工業局決定繼續由「中油」承辦「三輕」 。 


一九七九年,王永慶再次申請由「臺塑」自建「四輕」,或由「中油」承建,但都遭拒絕。最後,「臺塑」以「將來基本原料生產數量超逾中游業界實際提貨量時,超逾部分『臺塑』願負責全部取用」的條件,加上數億元的保證金,「中油」才同意興建「四輕」 。


 一九八○年,王永慶再次申請自建「五輕」。由於處處碰壁,乃找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幫忙。然而孫運璿接受外籍經濟顧問Balassa的建議,認為臺灣不是產油國家,不宜過度依賴石化業,而宜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例如資訊、電子、汽車業等,來加速臺灣產業升級 。一個月後,孫在行政院會指示:「今後我國不再擴充石化工業規模」,而應加強與產油國合作 。一九八一年三月,經建會決定取消興建「五輕」的計劃,並裁減「四輕」規模。一九八二年元月,孫運璿再裁決石化發展策略將順應國際情勢改變,「四輕」計劃完成之後,暫停基本原料擴充。 



 

肆、「六輕」糾紛與「海滄計劃」、「長江計劃」 

 

 

(一)蔣經國晚年「臺塑」六輕端倪 

 

蔣經國晚年,孫運璿中風,改由俞國華擔任行政院長後,「臺塑」才有機會興建輕油裂解廠。俞國華與孫運璿對發展石化業的見解有相當大的不同:孫是以科技官僚的角色思考,希望以國家的力量帶動資訊、電子和大汽車廠;俞國華則是國民黨黨營事業的總管,石化業中游既然大部分由國民黨的「中央投資公司」轉投資,自然要支持石化業繼續發展 。


一九八六年,「臺塑」申請興建「六輕」,獲得曾任中油董事長的經濟部長李達海同意。翌年,經濟部同意「臺塑」購買宜蘭縣「利 澤工業區」,著手興建「六輕」。 然而由於蘭陽盆地三面環山,一面是海,呈密閉式空間,輕油裂解廠所製造出來的廢氣勢必無法自然排出,乃引起宜蘭縣長陳定南率眾反對。由於蔣經國於一九八六年宣布「解嚴」,社會的力量迅速擴張,宜蘭縣的「反六輕」運動也就排山倒海而來。在宜蘭縣民與政府強烈反對 下,王永慶終於在一九八八年宣布「從利澤撤退」。


(二)李登輝時代臺塑企業的新戰略 

 

一九八八年元月,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在強人時代尚不敢與政府翻臉的王永慶,在新的時代施展身手,由消極的陳情請託,豹變為積極主動的引導政府政策。 在「六輕」用地遭遇困難的情況下,王永慶遂離開臺灣,前往美國定居。一九八九年,王永慶前往中國大陸考察,並與鄧小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決策官員會面。一九九○年,王永慶提出「海滄計劃」,亦即在福建省廈門海滄一帶規劃一萬公頃的特區,以當地低廉的人力,以及語言上的便利(普通話和閩南話),將臺灣石化業的上、中、下游業者,全部外移集中到這個地區 。


 無疑的,「海滄計劃」嚴重威脅到臺灣的政治經濟。一九九○年三月,王永慶在美國發表「『臺塑』為何赴大陸考察」萬言書,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兩個月後,經濟部工業局長楊世緘與王永慶之弟王永在會面,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雙方同意成立專案小組,每週協商「六輕」建廠計劃。八月,王永慶在美國再度表示:「不但要在臺建六輕,還要建七輕。」 


一九九○年十一月,「臺塑」決定重返利澤建「六輕」。陳定南(此時縣長任期已經屆滿,改選為立委)率眾前往「臺塑」及經濟部抗議。十二月,行政院長郝柏村在立法院表示:「六輕一定要建 。」宜蘭人強烈排斥「六輕」,其他地區則拼命拉攏。一九九一年一月,桃園縣長劉邦友率團前往美國求見王永慶,爭取「臺塑」到桃園縣觀音鄉建廠。三月,「臺塑」正式宣布放棄利澤工業區。 「臺塑」將到觀音鄉建六輕的消息傳開後,地方人士立即哄抬地價,將原本一公頃七百萬元左右的用地炒到三千八百一十六萬元,漲了五‧六倍。「臺塑」與地方人士談判三次均無結果,乃放棄觀音鄉。一九九二年一月,王永慶親口宣布六輕在臺灣蒜頭最大產地雲林麥寮建廠。 


然而「六輕」建廠風波並未就此結束。一九九二年中旬,環保署進行「六輕」建廠之環境影響評估。由於二十九位審查委員得出否定的結論,使得本案再現膠著。面對此一難題,王永慶乃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將以「長江計劃」取代前此擱置的「海滄計劃」,將後者改頭換面,由原定的廈門一帶移到上海附近,改為百分之百內銷 。如此一來,八九年威脅臺灣政經情勢的計劃死灰復燃。王永慶說:「『海滄』無所謂,『六輕』很著急。」「到今天擴廠部分的環保評估還卡在環保署,無法動工。」並表示:「環保署只要特案處理,給擴廠部分的環保評估一個方便,就可留住『臺塑』,否則『臺塑』寧可不建 。」 這番話立即引起國民黨政府的反應。經濟部長蕭萬長以極度低姿態表示,經濟部對「臺塑六輕」的態度好比「我暗戀你、喜歡你,你卻不愛我,我只好痴痴的等 。」更有甚者,取代趙少康出任環保署署長的張隆盛竟表明將盡力協助「臺塑」的「六輕環境影響評估」,不堅持本身所屬單位先前所做的評估結論,強渡關山,為「臺塑」護航 。 



 

伍、「臺塑」霸圖與土地糾紛 

 

 

昔日,王永慶為了興建輕油裂解廠與國民黨政府周旋;最近,則是為了興建「臺塑」的皇圖霸業,而拍桌大罵經濟部工業局。 從美國回臺後,八十高齡的王永慶,企圖掌握人生「最後的機會」,親自建構一個企業王國。除了原有的石化王國外,也進軍電子業,並準備發展大煉鋼場和汽車工業。此外,亦準備設立燃煤電廠,向發電業進軍。預計未來「臺塑」在臺灣的投資將高達五千億到一兆元。 這表示「臺塑」關係企業將會成為龐大的王國。 

 

在電子業方面,由「臺塑」的中游公司「南亞」協理王文洋(王永慶長子)負責。計劃由「南亞」生產電子業所需之原料,再由王永慶之女婿簡明仁負責生產大眾電腦,形成「臺塑」—「南亞」—下游的上中下游連結。 

 

對王永慶而言,重化工業更具挑戰性。他以鋼鐵為工業及國家建設之龍頭,立意要興辦大煉鋼廠,來彌補中鋼的不足。又企圖生產汽車零組件,不僅希望能夠自給自足,還希望能夠外銷。事實上,「臺塑」以往即曾提出興建大汽車廠案,但為經建會所駁回。現在,「臺塑」的重點乃在計劃開發電動車等世紀產品 。


為了容納如此龐然巨物,勢必要有相當大的腹地。「臺塑」現有工業區為:麥寮六輕(2,245公頃)、麥寮新市鎮(3,318公頃)、林口工五工業區(176公頃)。此外,尚準備收購鄰近麥寮的四湖及口湖工業區(8,000公頃)、桃園新屋、觀音科技工業園區(1,400公頃)。以上各筆土地加起來,總面積約15,000公頃,約為臺北市的二分之一。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臺灣,土地取得非常費事。私人土地的徵收,固然免不了遭人趁機哄抬,大撈一筆;即使公家的土地也有種種的困難 與限制。「臺塑」在這方面對主管單位經濟部工業局頗為感冒。


 對於工業局的不夠配合,王永慶選擇於一九九五年八月三十日在「全國經營者大會」上發表萬言書,砲轟工業局「強制徵收臺塑計劃在林口工三工業區籌建塑膠加工廠的土地,事實上,此舉之背後,皆存在某種勾結的黑色內幕,所謂國家建設,原來是將徵收之部分土地,分讓給公賣局和與蔣孝勇有關係的中興電工 。」他指控工業局數十年來「貪 污」、「勾結」、「無法無天」,並要求治安機關深入調查 。 這樣的動作在國民黨政府中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工業局長尹啟銘立刻在報章上發表給同仁的公開信,反駁「不實之批評」 ,並要求王永慶拿出證據 ,可以說是「臺塑」近年來與政府打交道第一次踢到鐵板。經濟部長江丙坤則於翌日邀請王永慶共進早餐,表示政府的誠意,並要求工業局檢討 ,務求緩和雙方關係。



 

陸、結論 

 

 

觀察「臺塑」企業的整個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亦即,「臺塑」在蔣介石千方百計爭取美援時,獲得大量美援而迅速成為寡佔企業。然而,石化業也正是「蔣經國時代」的重點工業,此時美援早已斷絕,民營的「臺塑」與黨營的「中央投資公司」相競爭,自然遭到打壓。到了「李登輝時代」,由於強人的逝去以及民營化的潮流,「臺塑」得到空前未有的發言權,於是動輒以「出走」來爭取政府的合作。


 「蔣介石時代」與「蔣經國時代」,國民黨政權藉由軍警特務來維繫,此時正是國家力量最強大的時期,「臺塑」所獲得的扶持與打壓,可以說完全是依國民黨政府當時需要而變化,「臺塑」只能接受,不能反抗。「李登輝時代」,政權由選票決定,因此商人力量坐大,也是「臺塑」能夠興風作浪的主要因素。吾人試將時空倒置,「臺塑」決不可能膽敢在「蔣介石時代」與「蔣經國時代」上演「出走記」。


 「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由於性格強悍,反應激烈,正好成為我們觀察財團與政府互動關係的一個個案。相較之下,其他財團與政府的關係則圓潤許多。但隨著政府本質的變化,財團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也必然隨之變化,恐怕是沒有錯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