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博覽會的目的是為了一場揚升政績的實境秀?還是迷惑鄉親的一劑強力春藥?即將在2013年登場的雲林農業博覽會,將改變大家對博覽會的窠臼印象,鬆解緊促的土地利用、連同失落的農村記憶一併找回來,為了2013年以後的幸福而做。

2013雲林農業博覽會還沒有開始,背後已經醖釀起一場為了永續生存而發動的緩慢革命。坐落於虎尾高鐵特定區的18公頃園區用地,在日治時期,它曾是神風特攻隊的訓練基地,戰後也曾被用來種植製糖甘蔗,因為長期使用慣行農法種植單一作物,同時掩埋大量白砂糖製程所產生的廢棄石灰「濾泥」,造成蔗田地力被嚴重的搾取,有機質含量甚至比台灣土地的平均值還低,窘迫的程度連次生的苦苓樹都長不好。

另一個更頭疼的難題,是基地位在地層下陷區,是高鐵沿線禁止抽取地下水的範圍,未來大量的澆灌用水要哪裡來?看似失去生命力的土地,又夾雜着水資源不足的問題,難道就這樣放棄嗎?不!它恰好也是雲林正在面對的課題。設計農博園區的李綠枝、甘銘源建兩位築師充分理解到:園區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雲林就可以在土地利用和水資源間找到出路。

充分利用地表水是建築師的信念,建築師在基地南北兩側的大排設計了取水工,引入來自鄰近聚落的生活和養豬污水,將基地內原本就存在的次生密林帶原地保留,設計成種滿各種水生植物的緩流濕地。透過仿自然河道的礫石層淨化及水生植物的吸附,乾淨的水就這麼回來了。其實,回來的不是只有水,生物聚集行為很快就在放水後的幾個月內發生,觀察到的水鳥就有17種之多,參與這項工作的人都雀躍不已。「生態這麼快就回來,並不是我們很厲害,反而印證了我們土地利用方式過於緊迫,壓縮了也同樣居住在這片大地的其他生物生存空間!」為濕地設計植生的張文賢這麼說,而現在我們終於對土地做一件對的事。

乾淨的水最後注入基地內的人工埤塘「牛軛湖」,為什麼是牛軛湖?這一輩的年輕人可能較難想像牛軛是什麼,牛軛就是台灣話說的「牛擔」,牛拉車或耕田時掛在肩骨隆起部的曲木就叫牛軛,牛可說是農業社會不可缺少的勞動力,牠們每天和農夫一起作息;而埤塘則是早期台灣農村的重要水利景觀,蓄留地表水做灌溉水源也用來養殖吳郭魚。過去埤塘因為錯誤的土地開發被填平,這次不只埤塘要重現,連同被填平的的農村記憶也要一併找回來。

2013年底登場的雲林農業博覽會,將會顛覆大家對博覽會的刻板印象。因為,我們相信這麼做很值得!

加入2013雲林農業博覽會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2013AgriExpoYunlin)一起參與光復大地的行動。

【雲林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