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於近年來 AI 投資熱潮,台積電(2330)、電子五哥等 AI 供應鏈股價翻漲,這些大廠工程師的獎金分紅也有望跟著水漲船高。然而,近期網路社群X上傳出一篇「台積電一名資深 10 年工程師的總薪資FAANG(尖牙科技巨頭)公司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薪酬大致相當」(TSMC’s total compensation for a veteran 10 year engineer is ~college grad compensation at FAANG)的貼文,掀起國內外網友討論。

這篇貼文引述半導體分析師 Dan Nystedt 針對台灣《工商時報》報導的評論:「台積電公布了第三季考績結果,以獲「S評級」(優秀)的員工來算,其將獲得約當 4 個月薪資的獎金。此外,一位 10 年經驗的資深工程師(34 職級)今年總收入(含薪資、獎金和利潤分成)預計將超過 500 萬新台幣(約 16.3 萬美元)。」

全站首選:香港宏福苑火災累計94死76傷還有25求助個案!今早完成7大樓爆破

對此,有網友調侃,「FAANG 看來需要裁掉很多大學畢業生了」、「這就是為何世界上晶圓廠不夠的原因」、「Intel 首席工程師可能年收入 40 萬美元,他們卻納悶自己為何(技術)落後了」、「他們的博士都是從地下室開始工作的,那時他們剛被錄取(部分新進博士員工在台積電工廠的地下室工作)」、「事實證明,勞動力並非完全可自由流動」......。

也有人說,「這就是為什麼,對於那些能在 FAANG 公司找到工作的人而言,從事晶片製造向來都不是個具吸引力的職業選擇。另外,在台灣,就連輝達工程師的薪資也比台積電高很多。」

然而,多數網友認為,由於台美雙邊的物價、薪資購買力有別,無法單純比較。「這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在新竹花 500 萬元新台幣能享受的生活質量,相當在帕羅奧圖(Palo Alto)年收約 40 萬美元的人的生活品質」、「台積電的薪水在台灣來說非常優厚。員工年薪中位數約 200 萬台幣,去年所有員工的平均獎金約 190 萬台幣。考量生活成本,這約當在帕羅奧圖年收 29.2 萬美元…此涵蓋了從作業員到高階主管的所有員工」、「(台灣)生活成本極低,尤其與矽谷灣區相比」。

現正最夯:專論》洪秀柱前主席,妳哪位?

對於「台積電十年資深工程師薪資,只相當於矽谷新人起薪」的說法,財經作家王伯達在臉書發文指出,台積電 10 年資深工程師的年薪應該可超過 500 萬台幣,這是台灣員工薪資頂尖 1% 的收入;但最近 X 上有美國用戶驚呼:「台灣 2,400 萬人,最優秀的人才都去這一家公司,因為沒其他選擇,所以 TSMC 可以只付這種薪水......」;台灣的薪資真的這麼低嗎?

行政院主計總處 25 日公布最新統計,113 年薪中位數達新台幣 54.6 萬元,較 112 成長 4.03%,創下 102 年以來最大增幅。這波薪資成長主要受惠於 AI 與高效能運算(HPC)等應用需求成長,帶動相關科技產業,使廠商發放獎金與紅利意願大增 。

王伯達以 2024 年美、日、韓、台等國全職員工「稅前薪資中位數」數據,其中美國為 196 萬台幣;韓國 77 萬台幣;日本 76 萬台幣,但台灣僅 54.6 萬台幣,確實相對較低;「台灣薪資中位數只有韓國的 71%、日本的 72%,更不用說只有美國的 28%。所以,單純看帳面數字,美國人對這個薪資數字感到震驚是合理的。」

但王伯達話鋒一轉,表示薪資不只看「帳面」,更要看「實拿」。經扣除所得稅、社會保險後的實領薪資:

  • 美國:稅前 196.0 萬 → 實拿率 80.5% → 實拿約 158 萬(聯邦稅+州稅+FICA,扣很重但分母大)
  • 韓國:稅前   77.0 萬 → 實拿率 88.5% → 實拿約   68 萬(扣稅與社保負擔比日本輕,是東亞新霸主)
  • 日本:稅前   76.0 萬 → 實拿率 79.0% → 實拿約   60 萬(厚生年金+健保+住民稅,吃掉 21%,是東亞最重)
  • 台灣:稅前   54.6 萬 → 實拿率 95.0% → 實拿約   52 萬(中產階級所得稅相對低,勞健保費率合理)

稅後實拿,台、日的差距縮小到只有 8 萬。税前帳面輸很多,但「放進口袋的錢」差距沒那麼大。並表示,該數據尚未考慮房產稅跟股票資本利得稅,「台灣的房屋稅是世界有名的低,也沒有股票投資的資本利得稅,但股利有補充保費就是了。」

最後,再與當地生活水平比較,觀察台灣各產業的薪資中位數(稅前):

  • 全體受僱員工為:54.6 萬
  • 製造業:57.0 萬
  • 電子零組件製造:87.6 萬
  • 金融保險:110.6 萬
  • 台積電 10 年資深工程師: 500 萬

王伯達指出,台積電的這個數字是台灣電子零組件業中位數的 5.7 倍、全體受僱員工中位數的 8 倍,確實已經是國內頂尖收入;「並不像X上面說的那麼不堪,當然,付出的時間與心力,也是比一般人多出很多就是了。」

王伯達補充,最近日本業界也在討論日本薪資過低問題,美國科技公司開始大量遠端聘僱日本工程師。甚至日本媒體還警告「日本正在變成『使い勝手のいい人材がいるだけの国』(只是一個有便宜好用人才的國家)」,指出可能會造成日本產業界的競爭力喪失。「這問題,會發生在相對薪資同樣不高的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