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到壯闊台灣聯盟發起人吳怡農,都曾提出成立國土防衛隊的概念,前美國陸戰隊隊員洪澤克昨天也提出台灣不能忽視解放軍繞過台灣軍隊突襲的可能性,而國土防衛隊能填補軍隊與民防團體間的防禦缺口。

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昨天中午舉行「台灣在加劇威脅環境下的民防措施」座談,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副教授洪澤克(Michael Hunzeker)等專家與會。

全站首選: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54%對北檢偵辦柯文哲案表現不滿意

「我希望賴政府能建立一支國土防衛隊(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事實上,即便全世界最強韌的社會韌性和民防團隊,也無法阻止中共採取能迅速擊敗台灣軍事行動的手段」,他說。

國土防衛隊是較少採取自上而下結構的軍事組織,在台灣並不存在,但在愛沙尼亞、芬蘭、波蘭和烏克蘭等地則有,主要由志願民眾組成,需接受嚴格訓練,並具備實用的裝備,能夠保衛家園與社區。

洪澤克指出,這些部隊在明示或默許的情況下,即使在正式宣布停火後,也能繼續進行抵抗。

他說,兩岸戰爭不會是「中共直接非法橫渡台灣海峽」的情況。台灣不能低估解放軍可能計劃突襲、癱瘓或繞過台灣正規防衛部隊的可能性,而必須填補防禦缺口,彌補正規軍隊與民防和社會韌性能力之間的落差。

他表示,民防本身無法減緩入侵者的速度,也無法拖延足夠長的時間,等待外部力量支援。國土防衛隊及經過訓練且裝備精良的志願者能夠保衛居住地,從而填補防禦空白,同時阻止解放軍迅速取勝。

成立國土防衛隊的過程不需要龐大的骨幹部隊。洪澤克說,即使規模一開始不大,也足以改變解放軍的算計。

洪澤克並以自身從軍的經歷指出,他在2003年參與美軍入侵伊拉克行動,隔年回到伊拉克重建。「我們那時有15萬名經過實戰考驗的美國陸戰隊員與士兵,但在最初階段,卻被大約兩萬名叛亂分子牽制」。

後來這場叛亂迅速蔓延、規模擴大。洪澤克說,原因之一是美軍和解放軍一樣,當時專注於高端戰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叛亂分子的問題,認為那只是小規模的「山火」,很快就能撲滅。

「但歷史告訴我們,一支聚焦高端作戰的軍隊,往往顯得非常不足。」

洪澤克2000年至2006年在美國陸戰隊服役,具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公共政策哲學博士學位。

他提到的烏克蘭國土防衛隊源於2014到2015年間,為了對抗烏克蘭東部受俄羅斯支持的武裝分離組織而設。

與台灣現有國防儲備人力都來自退役的後備部隊不同,烏克蘭國土防衛隊召募對象是任何年齡在18歲到60歲之間的民眾。

基輔獨立報(Kyiv Independent)曾報導,符合條件的民眾只要通過醫療、專業和心理測驗,簽署服務合約,就能加入。參加者可以保留原本的工作,只要在週末接受訓練,若被防衛隊徵召擔任全職,還能保留原本的工作職位和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