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 (ICE) 上週突擊檢查了現代和 LG 在喬治亞州埃拉貝爾(Ellabell)建造的電池工廠,拘留475 名工人,大部分是韓國公民。《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稍早調查發現,韓企普遍承認使用短期商務簽證讓人員赴美協助設廠,並聲稱這是在別無選擇下的無奈之舉。

報導引述幾位熟悉韓國在美企業集團的人士,指出他們以及其分包商使用 B-1 簽證(允許持有人以商務目的進入美國,但不允許持有人獲得報酬工作)以及方便短期商務訪問的電子旅行授權系統 (ESTA),這已是「公開的秘密」。

精選報導:美參議員訪台後再表友台立場 外交部感謝支持

一家領導品牌的高層表示,「商界、韓國政府和外交官們一直以來都很清楚這個問題。 我們非常擔心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也會將目標轉向其他韓國工廠,因為它們也一直在遵循同樣的做法,並且存在類似的問題。」

一位韓國高級官員表示,這些公司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因為歷屆美國政府都敦促它們投資數十億美元振興美國工業,同時卻拒絕為按時完工的項目提供短期工作簽證。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研究主管張相植批評「美國政府是兩面派。」 「美國一方面要求韓國加大對美投資,另一方面卻把韓國工人當罪犯一樣對待,即便他們很清楚這些計畫需要韓國工人。」

雖然韓國與美國早在2012年就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但與新加坡、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其他幾個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不同,韓國並沒有針對特定國家的簽證制度。

這位韓國官員表示,過去二十年來,韓國政府曾多次提出這個問題,但這些努力都遭到了歷屆美國政府的拒絕,部分原因是引入這樣的體制必須得到國會的批准。

在拜登(Joe Biden)擔任總統期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當時,韓國企業受到美國政府旗艦法案《通膨削減法案》提供的慷慨聯邦補貼以及州和縣級額外激勵措施的吸引,承諾斥資數百億美元建設生產晶片、電池和電動車的工廠。

Intralink 韓國區董事總經理克里夫(Jonathan Cleave) 表示,韓國企業曾多次向拜登政府提出簽證問題,但他們得到的只是一句「僱用美國人」。

克里夫補充說,實際上美國當局「尤其是喬治亞州」,對從韓國引進的、持有可疑證件的工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工人通常是為了短期的「突擊」施工活動,而美國政府認為這種做法是計畫按時完工的必要條件。

克里夫指出,如果未能達到雄心勃勃的時間表和當地就業目標,獲得政府撥款的公司將面臨繁重的「追回」條款。

參與建造被突襲搜查的埃拉貝爾電池廠的一家公司的高管表示:「我們需要派員工來安裝新設備並監督項目。工廠建成後我們可以僱用美國工人,但如果美國希望我們僱用美國工人,就應該允許我們的工廠快速建成。」

川普7日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稱,他鼓勵在美國投資的外國公司「合法地引進你們非常聰明、擁有傑出技術人才的人才,打造世界一流的產品」。「但我們必須想辦法引進專家,以便我們的員工能夠接受培訓,從而能夠獨立完成這項工作。」

韓國美國商會主席James Kim表示,「有些行為者被誤導,沒有給予美國法律體系應有的尊重」。他還表示,希望兩國能夠達成諒解,允許韓國工人完成製造設施的建設,但「這需要被視為暫時的」。

然而,韓國貿易協會的張相植認為「培訓美國工人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韓國企業仍然不願意與美國員工分享敏感技術。 「就晶片工廠而言,韓國技術人員需要審查新技術的採用情況,維修設備,並確保其高科技設施穩定運行。」

Intralink顧問公司的克里夫表示,對於在美國建廠的韓國企業來說,最迫切的問題不是獲得高技能工程師,而是在蓬勃發展的地區尋找建築工人,因為這些地區的勞動力很容易被吸引到其他地方。

克里夫說,「他們需要非常非常快地建廠,而美國勞動力極度短缺,每當有人在附近開設新工廠時,人們就願意跳槽,這非常困難。」「韓國人不需要忠誠到死的勞動力,但他們想要的是能來完成計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