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弱勢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多元的學習資源,音樂更常被視為「奢侈」的才藝。然而,在台中卻有一群孩子,因網銀基金會的努力,得以走進音樂的世界。基金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將音樂教育作為公益起點,並在2021年起陸續於進德國小、光復國小、雙十國中等校推動音樂扶助計畫,讓孩子能在校園裡透過旋律找到自信與希望。

網銀基金會在接受 NewTalk 記者專訪時強調:「我們希望孩子們不只學會演奏樂器,而是能透過音樂抒發情感、建立自我價值。」基金會全額補助課程,讓經濟困境不再是學音樂的阻礙,並期盼音樂成為孩子面對人生的力量。

全站首選:北院裁7千萬交保 柯文哲仍遲疑是否辦保 吳靜怡:趕快出來不要假仙!

初衷:政府補助的縫隙 基金會補上

基金會的起點,來自一次聚會中的對話。他們指出:「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政府其實已經做得相對完善,但在音樂教育及音樂美感素養培養這塊,對許多弱勢家庭而言,能取得生活津貼減輕家計已經是鬆一口氣,但孩子想學音樂時,家長往往只能無力的搖頭。」

基金會希望孩子們不只學會演奏樂器,而是能透過音樂抒發情感、建立自我價值。」圖:網銀基金會/提供

這份觀察成為網銀基金會的契機。他們決定由基金會提供師資及樂器,全面補助孩子學習費用。「音樂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它應該是每個孩子都能接觸到的一門藝術。」

從小學萌芽:從進德國小出發

基金會最早的合作學校是台中市進德國小。當時設計了烏克麗麗、木箱鼓、小合奏等音樂課程,課程安排在早自習時間,由外聘音樂老師駐校授課。網銀基金會表示:「孩子們打掃完校園後,就會自發性到音樂教室上課。」採小班制,希望讓每一位孩子都能獲得充分的學習,而孩子也都很珍惜這個機會。

隨著計畫推展,基金會陸續進入光復國小、大智國小、雙十國中,其中更設有合奏班、管樂團。讓孩子不只學單一樂器,還能有接觸第二項樂器的機會,更能在團體合作中培養默契、增進專注力。

特殊教育的延伸:從課堂到街頭舞台

基金會並未將音樂教育侷限於一般校園,更走入特殊教育體系。台中特殊教育學校就是一例。基金會指出:「我們在這裡幫助高職年齡的身心障礙學生學習音樂,甚至考取街頭藝人證照。」這些證照為孩子帶來了實際的可能性,有的學生假日到街頭表演,賺取收入分擔家計;也有學生靠音樂表演一路完成大學學業。他們表示:「這不僅是技能的培養,更是對孩子未來生涯的一種支持。」

基金會並未將音樂教育侷限於一般校園,更走入特殊教育體系。圖:網銀基金會/提供

育幼院的音符故事:陪伴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在育幼院,音樂同樣帶來改變。位於台中北區的「光音育幼院」,安置照顧著失親、家庭功能失能的孩子。基金會在這裡開設音樂計畫,給予孩子陪伴。「有些孩子因父母吸毒或入獄被迫安置,剛開始上課時,連第一聲吹奏都顯得小心翼翼。」他們說,「但當他們第一次完整吹奏完一首歌時,眼裡閃爍的自信,讓人很感動。」

基金會不定期也都會舉辦音樂發表會,邀請參與計畫的孩子登台表演。這些舞台經驗,成為孩子們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剛開始孩子會怯場,甚至發抖,但當燈光打下來、掌聲響起時,他們臉上的神情完全不同,那一刻,他們知道自己被看見了。」

經濟壓力不再是夢想阻礙:少子化的挑戰與師資的堅持

對弱勢家庭來說,學費是一道高牆。為此,基金會承諾全額補助,從師資、樂器到教材,全部免費。「我們希望家長不用為錢煩惱,只要孩子有興趣、有天份,就能安心學習。」基金會強調。這份補助,讓更多家庭願意讓孩子嘗試,許多孩子因此第一次接觸音樂。

伴隨著少子化,報名音樂課程的學生出現逐年減少的現象。網銀基金會也坦言:「有的班只有收到三、四個學生報名,但我們仍會開課,鼓勵老師也鼓勵孩子再多一點人來參加,因為重點是提供機會,創造影響。」

在特殊教育課程中,師資更是一大挑戰。有些老師因缺乏教學的成就感而中途退出,但基金會仍堅持審核並招募合適師資,確保孩子不被忽略。「我們要求老師具備專業背景與責任感,也希望他們有耐心與專業。」

讓音樂帶希望回家

隨著 ESG成為企業責任核心,基金會的音樂教育也被視為一種具體實踐。網銀基金會表示:「音樂教育是一種長期的社會投資,雖然成效未必立刻顯現,但它能種下希望的種子。」

十多年來,網銀基金會透過音樂教育,陪伴孩子走過學習、成長與蛻變的歷程。從進德國小的烏克麗麗課堂,到特教學生考取街頭藝人證照,再到育幼院舞台上的自信笑容,每一個瞬間都見證了音樂的力量。

網銀基金會在總結時說道:「我們希望孩子知道,不論家庭境遇如何,他們都有機會能夠透過音樂找到自我的價值。」讓這份旋律裡的希望,在一個個孩子的心中,能悄悄發芽。

十多年來,網銀基金會透過音樂教育,陪伴孩子走過學習、成長與蛻變的歷程。   圖:網銀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