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根據近期美國情報證詞、報告以及對6位地緣政治專家的訪談顯示,全球局勢正因新興破壞性技術(如自主武器和無人機)的興起,以及不對稱優勢的出現,而變得更加不穩定。除了中東地區的持續緊張外,還有5場高風險衝突可能在未來5年內爆發。這些衝突區域充滿高張力,可能因軍事入侵、螺旋式升級,或僅僅是24小時內的誤解、軍事意外或誤判,即導致重大對抗、生命損失及全球斷層。報導強調,這些潛在戰爭將對美國產生嚴重軍事、經濟或地緣政治影響;而美國作為昔日全球穩定力量,如今卻被視為最大變數。台海衝突也被列在5場高風險衝突之一;中國和印度各涉及2場可能的衝突。

報導指出,中國與台灣的衝突是21世紀全球秩序領導權的試金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台灣為「核心利益」,要求中國解放軍在2027年前準備入侵。報導強調,儘管台灣歷史上從未由中國大陸政府統治,但中國可能採取「灰色地帶」行動,而非全面入侵,這將使美國難以決定是否介入。美國雖長期承諾支持台灣,但川普政府承諾的可靠性備受質疑。戰爭模擬顯示,美國航艦戰鬥群可能面臨巨大損失,對美國經濟(台灣半導體供應)和地緣政治霸權構成致命打擊。

精選報導:楊宏基觀點》緊抱神主牌?!「非核家園」VS.「抗中保台」結構性衝突 哪一個玩假的?

另外4場高風險衝突則分別是:
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衝突:北約東翼的潛藏閃爆點。報導描述一個假想情境:2027年3月,一列從莫斯科開往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的「Yantar」火車因立陶宛東部大規模停電而停駛,乘客無法下車,俄羅斯可能以此為藉口派「救援車隊」進入立陶宛,迅速升級為武裝入侵。背景是俄羅斯總統普丁試圖收回歷史領土並測試北約決心。美國情報官員擔憂,這將直接挑戰北約第五條(集體防禦),迫使美國介入,可能引發歐洲大戰,對美國軍事承諾構成嚴峻考驗。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衝突:南亞核武對峙最危險的區域。報導指出,印度擁有約180枚核彈,巴基斯坦約170枚,兩國內部政治壓力正推動邊境緊張升級。2025年5月,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發生恐怖攻擊後,雙方已相互使用導彈攻擊,雖暫時停火,但專家警告,任何小規模衝突都可能從「零到60」急速惡化,成為核戰閃點。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表示,雙方內政因素使戰爭難以預測。這對美國的影響在於供應鏈中斷(兩國為關鍵盟友與貿易夥伴),以及全球核擴散風險。
印度與中國的邊境衝突: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世界屋脊」邊境,兩國人口中心高度不對稱:印度有更多城市易受中國導彈攻擊。報導指出,雙方邊境部隊禁止攜帶武器,但缺乏常規嚇阻機制、條約或熱線,易因誤判升級。中國可能視對印戰爭為震懾區域對手或羞辱美國印太盟友的方式。雖然戰場偏遠,但後果嚴重:對美國而言,這將考驗其對印度(關鍵夥伴)的支持,影響亞太供應鏈,並可能擴大為多邊衝突。
朝鮮半島的衝突:朝鮮戰爭技術上從未結束,美國仍有3萬士兵駐紮南韓。報導稱,儘管近期半島相對穩定,且川普曾與金正恩兩度峰會,但金正恩的核武庫是其主要籌碼,經濟與人道危機可能引發不可預測行動。美國前國防部官員表示,金正恩目前無需衝突,但「未知未知」因素(如政權不穩)可能改變局面。這對美國的直接影響是美軍生命安全,以及東亞盟友穩定,若爆發,將牽動全球核平衡。

報導作者、記者暨歷史學家格拉夫(Garrett M. Graff)指出,這些衝突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基於最新情報評估的現實威脅。報導結論強調,美國情報領袖今年首次將外國販毒集團「卡特爾」(Cartel,原意即有企業聯合之意)列為首要威脅,並提及太空領域(如衛星衝突)的隱憂,但上述5場衝突是最迫切的焦點。而在這5場高風險衝突之外,包括南海緊張、中東局勢,事實上只是「相對」被降級,變成不是那麼迫切而不是沒事。專家呼籲,面對川普政府的不確定性變數因素,各國都應該加強危機管理,以避免「最壞的一天」引發全球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