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通水7周年,中國官媒《新華社》今天(5日)刻意大作文章,指福建藉由該工程向金門供水超過4300萬噸,占金門縣自來水廠日常供水總量的81.9%,是金門民生用水的重要支柱。雖然透過具體數據強化「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但也曝露金門水資源欠缺、脆弱與依賴性。
報導指出,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自2018年8月5日正式通水以來,日均供水量從初期的0.9萬噸增長至目前的2.1萬噸,有效緩解金門長期以來的缺水問題。目前福建正積極推進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南高幹渠供水替代工程,預計2025年底完工。該工程將採用封閉式輸水通道,取代現有的敞開式高幹渠輸水方式,有效減少水質污染及輸水過程中的蒸發滲漏損失,為金門提供更優質的原水。
持續更新:聯手測試F-35B戰力 英「威爾斯親王」艦載機將跨艦日本「加賀」起降
新華社作為中國大陸官方媒體,以通水7周年為名「藉機」強調累計供水量及穩定運行,突顯中國對金門鄉親的實際幫助,根本就是毫不掩飾的統戰作為。而事實上,金廈通水是透過商業合約支付相關費用,具體費用包括水價及相關運營成本,價格以雙方協商的商業合約為準,但公開報導中卻忽略不提具體金額或計費方式。
不過,供水工程的成功凸顯金門水資源的脆弱性。金門縣長期面臨地下水超抽、降雨不足等問題,當地水庫和自有水源難以滿足居民需求。數據顯示,福建供水已占金門日常供水的絕大部分,這種高依賴性在兩岸關係緊張時,可能引發當地民眾對水資源安全的隱憂。此外,金門部分人士也擔心,過度依賴單一水源可能限制當地水資源管理的自主性。專家提醒金門應同步發展多元水源,例如雨水回收或海水淡化技術,以降低對單一供水來源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