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日前在臉書發文,感嘆全台「廢棄光電板太多了」,質疑處理成本過高且追蹤機制不夠完善。引來現任環境部長彭啟明親自在留言區回應,指出每片光電板都有序號做追蹤。

鄭明典在貼文中附上一張來自環境部的「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清除處理體系」圖。 圖:翻攝自 FB

鄭明典的貼文中,附上一張來自環境部的「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清除處理體系」圖示。他寫道,「感覺處理成本太高,如果沒有有效的追蹤機制,應該就會有人發明簡易的處理方式處理掉。」

精選報導:大樹光電案場遇豪雨打回原形 柯志恩促市府加強監督力道

貼文一出,引發不少網友共鳴與討論,不乏留言質疑:「這些板子真的是無害的嗎?」「如果就這樣堆在海邊,誰還敢吃魚?」

彭啟明指出每片光電板都有序號做追蹤。 圖:翻攝自 FB

彭啟明親自在留言區回應,指出每片光電板都有序號,可清楚追蹤來源與流向,且依法規定由設置業者負責清運與後續處理。鄭明典也回覆質疑道:「業者和清除機構之間有可能產生『斷點』」。網友也疑惑,序號看起來是貼上去,而非烙印在機殼表面,「去除不難吧」、「撕掉就不用負責了吧」。

光電板屬於「事業廢棄物」而非「有害廢棄物」,其中主要材質如玻璃、鋁框與電池板等多為可回收資源,也經檢驗證明未對水質造成污染。

環保署也建置「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要求業者登錄設備編號、施工紀錄與處理負責單位,並預收回收基金,以利未來廢棄後的回收與稽查。若有業者違法棄置,則可依《廢棄物清理法》處最高300萬元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