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國際語言學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Linguistics Olympiad, IOL)於今日(7月26日)圓滿落幕,今年首度由台灣主辦,並締造歷來最佳成績。台灣代表隊在團體賽中一舉奪得唯一金牌銀牌,個人賽亦獲得2面銀牌、5面銅牌與1項優選,共拿下10項殊榮,成為本屆最大贏家。

本屆賽事由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承辦,自7月20日展開為期一週的競賽,共吸引來自全球43國、57支隊伍參與。作為全球中學生參與的12項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之一,IOL自2003年創立以來,已成為培養跨領域語言人才的重要平台,旨在透過語言分析與邏輯推理,引發青年對語言學的興趣與探索。

持續更新:羅智強注意了!最強催票機蔡英文戶籍遷至大安 明將投下罷免票

台灣今年派出兩支隊伍「台灣藍鵲隊」與「台灣黑熊隊」,分別榮獲團體金牌與銀牌。在個人賽方面,鄧子洋與于昂軒奪下銀牌,馮于寧、鍾帛沂、楊登堯、廖昱喬、張尹碩則獲得銅牌,鄭庭瑜則獲選為優選選手。參賽的8位選手皆為台灣語奧歷屆選拔優秀代表,這是台灣自參賽以來表現最為卓越的一屆。

團體賽臺灣銀牌隊伍與英國隊合照- 由左至右:鍾帛沂、于昂軒、張尹碩、馮于寧。 圖:台灣大學提供

台大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籌備委員會主席邱振豪表示:「感謝來自各界的支持與協助,使賽事能順利舉行。我們齊聚一堂參與IOL,是因為對語言的熱愛。語言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蘊含著文化、智慧與愛。」

本屆評審團主席、曾任台灣代表隊選手的潘同樂,也在閉幕式中致詞指出:「能以評審身份回到這個舞台對我別具意義。今年賽題充分結合多元語言結構與邏輯推理,展現IOL對語言深度與廣度的重視,並激發選手的觀察與分析能力。」

台灣代表隊也是少數能以「台灣隊」名義參賽並於國際舞台上揮舞國旗的奧林匹亞賽事隊伍之一,象徵我國在語言教育及國際交流領域的進展。

隨著全球對語言學與其應用重視日增,台灣大學表示將持續與國際語奧賽事深化合作,培育具國際視野與跨域能力的人才。下一屆賽事預計於2026年在羅馬尼亞舉辦,持續傳承語言的智慧與力量。

團體賽臺灣金牌隊伍 - 由左至右:廖昱喬、鄭庭瑜、鄧子洋、楊登堯。   圖:台灣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