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恭逢台灣府城建城300年,此地人文薈萃,300年來出現過無數影響台灣發展的風雲人物。迄今,台南各角落仍有許多人散發著強大的正能量,致力改變社會。本報特蒐羅300位台南人的動人故事,串起「台南300人物誌」,讓社會各界了解,當我們環顧四周時,身邊正有一些人在公益、文化、教育、環境、藝術、產業等領域無私地付出。

「主啊!請把窮人帶給我!」這是一位小鎮醫生最常禱告的一句話,一般人禱告或拜拜時,無非是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富貴,他卻一心盼望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能出現在他面前,讓他施以援手。

全站首選:陣風慘敗引爆軍武連鎖效應! 南亞多國要退訂 殲-10C成新星 連韓國都怕賣不動

這位來自平凡小鎮的不凡醫生正是田春生。他在台南佳里行醫濟世30餘年,多年來,他成立「以琳之家」為偏鄉學童課輔,協助弱勢家庭;捐樓給關懷未婚懷孕少女的「財團法人基督教希望之光會」設置中途之家;捐贈救護車與消防車,贊助學校維修與教育經費,挹注文化、藝術、社福團體營運;參與國內天災重建;赴海外義診、捐水井、教堂、學校。歷年捐款粗估約達1億8千萬元,因而獲頒好人好事代表最高殊榮「八德獎」。

1956年,田春生出生於台南眷村,父親是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人,因病提早退伍,家中頓失經濟來源,讓他對貧窮感受深刻。身為軍人子弟的他,幼時生病都在陸軍804醫院就醫。印象中,軍醫非常親切,不像外面的醫師有高高在上的感覺,自此對軍醫多了一分敬意,許是這樣的因緣,他後來如願考上國防醫學院,走上軍醫之路。

「我們不但不用繳學雜費,吃飯、住宿、服裝全部免費,每個月還可以領到1800元的生活費,第一次領到錢的時候還有點不知所措。」他笑著說。當時國防醫學院與台大都位於繁華的公館,多數同學領到錢便去約會、吃飯、買東西,他與室友卻省下部分生活費一起認養了一位孤兒,假日時常帶著文具、玩具去基隆探視認養的女童。之後,室友陸續中斷認養,他則堅持了7年,直到女童脫貧結束認養,雙方才失去聯繫。

「沒想到她一直在找我,找了17年。當她透過醫師公會跟我碰面,對我說:『田叔叔,你改變了我的生命。』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的內心。」田春生回憶道:「其實,我提供的經濟跟物資援助,對小康以上家庭的小孩,實微不足道,卻為她的童年帶來了歡樂與幸福,就像送她人生中的第一個芭比娃娃。」

如同他改變了女童的人生,女童長大後的一句感謝,也改變了田春生的一生,讓他立下終生行善的志願。

從國防醫學院畢業,田春生先到空軍官校擔任航空醫官,2年後轉調至台南空軍醫院,接著在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醫院、成大醫院進修,專攻腎臟醫學。在當了10年公醫後,他選擇退伍,在原台南縣佳里鎮開設以琳內科診所

在台南空軍醫院任職時,他與妻子張莉玫成家,受妻子影響,原是佛教徒的田春生轉而信仰基督教,成了虔誠的基督徒,總盡力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無懼於接受任何結果。選擇在佳里開業,則是看到當地的醫療需求,佳里在日治時代雖是「北門郡」的心臟,也是台南縣市合併前人口最多的鎮,病患卻要遠赴市區洗腎,十分不便。

以琳內科診所成了大北門地區第一家洗腎中心,病患越來越多。多數的醫師在事業穩固後,便積極理財、置產、擴張事業版圖,田春生卻認為「參與他人的幸福是件極大的喜樂,且《聖經》更是教誨,『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因此決定將資源用來幫助需要的人,不但用優良的醫療品質照顧腎友與慢性病友,遇見生活困難的民眾,也不收取醫療費用。

啟發田春生創辦免費課輔班與「以琳之家」的,則是一位原本讓診所員工頭痛不已的小男孩。

「以琳內科診所剛成立時,有位住在附近的10歲小男孩,時常到診所偷竊,從護理師宿舍到員工腳踏車都遭過毒手,他甚至還偷走技術員收來的會錢,好在後來被發現而沒有造成損失。」田春生對他怒斥,並威脅要報警,男孩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令所有人都感到頭痛。

經由鄰居告知,田春生才發現男孩的父母不知所蹤,祖母長年臥床,祖父為了生計也忙到無暇照顧男孩,因為缺乏文化刺激跟人際關係,他的學習嚴重遲緩,即使就讀啟智班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對於孩子的身世,田春生夫婦感到難過,決定接受他,並善待他。

田春生開始主動關心,不時送他玩具、餅乾、生活用品。受到關愛的小男孩不久後脫胎換骨,非但不再偷竊,還會到診所協助護理師,也因此得著一份屬於自己的微薄薪資。

感受到弱勢家庭的需求,田春生決定騰出診所的部分空間,提供弱勢家庭的兒童、青少年寫作業,更找來英文、數學、理化及電腦的老師,成立免費安親班保護陪伴孩子,進而開展身心障礙兒童的關護工作,讓家長無後顧之憂專心工作。在那個愛的國度裡,田春生用最真誠的心關懷孩子,孩子們也用最純真的愛回應他。

隨著學生人數持續增加,田春生決定在診所附近找個地方,將「以琳之家」獨立出來。他尋了一塊300坪的土地,一口氣蓋了8間教室和籃球場,接著又覓地開闢孩子們最愛的游泳池。

「有一對小爸爸和小媽媽生了3個孩子,後來媽媽跑了,爸爸也無心顧家,環境髒亂不堪,地板上有蛆在動,任由小孩自生自滅,就連家訪的老師回家後都生了病。還有的家庭雙親離異、家暴、家長有精神疾病……」目睹這麼多殘破失能家庭中無辜的孩子,田春生無法袖手旁觀。

「以琳之家很難改變學生的家庭,只能改變學生!」他堅定地說,為此,他為孩子們提供免費餐點,幫忙課後輔導,還幫他們安排心算、美術、音樂等才藝班,以及棒球、籃球等運動課程,甚至組織棒球隊帶他們參賽。「以琳之家就是希望為這些弱勢的孩子們打造另一個『家』,建立他們的歸屬感,不再感到孤立無援。」

在以琳之家,每週三是「田叔叔」的故事時間,田春生會用聖經中的故事,教孩子們知道是非對錯,療癒他們的心。有了安心讀書的地方,許多學生成績突飛猛進,還能躋身明星國中資優班,其中不乏考入台南一中及台南女中的學生。

田春生強調,以琳之家不僅輔導學生的課業,更在意學生的品德。部分學生雖曾有脫序行為,但用愛慢慢感化,便可以幫助他們回歸正軌,並療癒童年時的心理創傷。街坊鄰居也被他的熱情感化,不但接納以琳之家,也會用關愛的眼光看待孩子,經常送物資,還會主動幫忙,讓孩子知道世界是有愛的,有許多人都在關懷著他們。

以琳之家的營運多由田春生個人出資,加上他闢建的以琳農場養雞養羊及種植稻米、地瓜、柚義賣所得。以琳農場養了300隻鷄,由於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良好的營養,每週可生產1200顆土鷄蛋,但每週3次撿拾鷄蛋和洗蛋的繁重工作,夫妻倆常被折磨得全身痠痛,還要四處推銷拜託大家「義買」,全部賣完才能鬆口氣,後來有教會承接,他們才得以喘口氣。

田春生十分感念國防醫學院的栽培,成為醫師後,他陸續捐錢給學校維修建設、採購物品,為清寒學生設立獎學金。除了母校,數十個教育機構也曾收到他的幫助,讓孩子們有更好的教育品質。

2002年,他將台南市獨棟的6層店面建築捐贈「財團法人基督教希望之光會」,協助安置未婚懷孕的少女。他說,「我年過40才擁有自己的房子,深感房子給人的安全感,因此樂意捐獻給幫助人的機構。」

天災發生時也少不了田春生的身影。921大地震後,災區滿目瘡痍,南投、台中多家原住民教堂嚴重毀損,他立刻聯繫教堂參與重建。南亞大海嘯、日本311大地震時,他亦熱心捐款。更多次攜帶笨重的彩色超音波與醫療器材,遠赴泰北、緬甸難民營、中國汶川震災區義診,幫忙救災與建設。每次義診時,緊湊行程加上求診者多,連喘口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但看到每個人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療和禱告,仍感到滿足。

他們的愛心還擴及非洲。在肯亞,他們花費6萬美元在沙漠打了一口井,供應5個村莊4000多人使用,又蓋了一座教堂和偏鄉的學校兼教堂。在衣索比亞,他們也打了一口井,蓋了一座活動中心,只求基督的愛澆灌在貧窮荒蕪又乾燥的土地上。

監獄關懷輔導的新生團契、輔導遊民的慈聯基金會、協助戒毒的晨曦會福音戒毒中心、投身偏鄉福音傳播的享恩咖啡及台南捐血中心,也曾收到田春生捐贈的車輛,讓愛心能傳播得更遠。夫妻倆還捐贈10把小提琴給橄欖園兒少中心,協助成立小提琴班,看到孩子們能多學習一項才藝,他們感到無比欣慰。

對於如此多樣的捐助,幫助的標準在哪?田春生笑著說:「哪有什麼特別的標準?哪裡有需要,我就去幫助哪裡。」「而且付出後,我們得到了很多最誠摯的愛,內心非常滿足與喜樂。」言談間盡是對弱勢者的愛。

雖然義行滿人間,但田春生總是默默行事,不願張揚。而他的樂善好施也感染了周遭的人。張莉玫特別關心弱勢族群的音樂教育,曾捐獻30多架鋼琴給偏鄉的學校、教會和音樂班的清寒學生。4位女兒也不落父母之後,皆用零用錢認養孤兒。小女兒更從小學2年級就加入認養行列,直至研究所未曾間斷。

「我們並非法人或協會,因此我們不會去爭取任何的社會資源,也不主動募款,甚至還希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協助有需要的單位,我們只是單純地以我們現有的力量去作我們所樂意的服侍。」田春生堅定地說。

「我是4個女兒的爸爸,全家認養了70位孩子,20年來,我的以琳之家也照顧了數以千計的小朋友,只要看到他們快樂,我就有滿滿的幸福。」透過行善,田春生貫徹了基督教「榮神益人」的精神,也以大愛幫助弱勢族群脫離困厄,為他們帶來了光和熱。

以琳之家為孩子們提供免費餐點,幫忙課後輔導,還幫他們安排才藝班,以及各種戶外活動。   圖:田春生提供

田春生不僅為孩子蓋了遮風避雨的以琳之家,還為蓋了一座游泳池,成為孩子夏天最愛去的地方。   圖:田春生提供

在以琳之家,田春生用最真誠的心關懷每一位孩子,孩子們也用最純真的愛回應他。   圖:田春生提供

田春生遠赴非洲義診,還在肯亞和衣索比亞打井,蓋了一座教堂、學校和活動中心,只求基督的愛澆灌在貧窮荒蕪又乾燥的土地上。   圖:田春生提供

田春生遠赴非洲義診,還在肯亞和衣索比亞打井,蓋了一座教堂、學校和活動中心,只求基督的愛澆灌在貧窮荒蕪又乾燥的土地上。   圖:田春生提供

田春生遠赴非洲義診,還在肯亞和衣索比亞打井,蓋了一座教堂、學校和活動中心,只求基督的愛澆灌在貧窮荒蕪又乾燥的土地上。   圖:田春生提供

田春生遠赴非洲義診,還在肯亞和衣索比亞打井,蓋了一座教堂、學校和活動中心,只求基督的愛澆灌在貧窮荒蕪又乾燥的土地上。   圖:田春生提供

以琳農場養了300隻鷄,由於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良好的營養,每週可生產1200顆土鷄蛋,但每週3次撿拾鷄蛋和洗蛋的繁重工作,田春生夫妻常被折磨得全身痠痛,還要四處推銷拜託大家「義買」,全部賣完才能鬆口氣。   圖:田春生提供

田春生的義行擴及非洲的孤兒院,只求基督的愛澆灌在貧窮荒蕪又乾燥的土地上。   圖:田春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