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今宣布,透過最新開發的「藥物殘留檢測自動化演算輔助判讀雲端服務」系統,農藥殘留檢測作業大幅提速,完成410項檢測僅需10分鐘,相較於傳統人工判讀5至10小時,效率提升明顯,為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注入新動能。

農藥所說明,過去在「食品中殘留農藥檢驗方法-多重殘留分析方法(五)」流程中,檢驗人員通常需一次處理約20件樣品,每件樣品需檢測多達410項農藥殘留。層析質譜儀分析產生的圖譜與數據,須由人員逐一比對標準品與樣品的波峰數量、位置,並且反覆調整基準線,才能計算出正確的波鋒面積,隨後進行檢量線、樣品濃度、回收率計算,最終還需填寫儀器管制報表,整體流程繁複又耗時。

新開發的自動化系統,結合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技術,能自動辨識並比對波峰,同步完成重要數據運算。從數據讀取、波峰解析到濃度計算與檢測結果產出,只需約10分鐘即可完成,大幅節省時間與人力負擔。同時,該系統可連結農藥所自建的農藥殘留容許量(MRL)資料庫,進行自動比對,快速產出樣品檢出藥劑與標準限量的評判結果,作為檢驗人員參考依據。

農藥所表示,這項技術不僅提升整體檢測效率,也有助於降低人為判讀誤差,提升檢驗結果的穩定度與可信度。未來將持續優化系統演算法與雲端運作架構,拓展自動化檢測能力,以因應更多元、複雜的殘留分析需求。

為推廣這項創新成果,農藥所也規劃與中央、地方衛生單位及民間檢驗實驗室加強合作,導入自動化雲端服務,縮短檢測流程,同時維持高水準的檢測品質。農藥所強調,未來將持續結合先進演算技術與自動化檢測方案,持續強化台灣農產品安全檢測環境,守護國人飲食健康,並推動農業與食品產業邁向更高的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