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今日到來,「扶原中醫」主治醫師羅可雯指出,隨著氣溫上升、濕氣增強,中暑、消化道疾病與皮膚問題成為夏季三大健康警訊。她提醒,民眾若能配合飲食調整、穴位按摩與日常作息管理,有助於舒緩暑熱帶來的不適,為即將到來的炎夏打下穩健基礎。
羅可雯表示,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第7個節氣,也是春夏之交的轉折點。此時氣候由溫暖轉向炎熱,伴隨雨量增多與濕氣加重,人體容易因外界環境變化出現失衡反應。她指出,立夏後最常見的三大健康問題分別為中暑、消化道不適及皮膚汗疹,提醒民眾不可輕忽。
針對中暑問題,羅可雯說明,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功能易失衡,症狀包括流汗過多、口乾舌燥、頭暈、噁心、四肢無力等,一旦出現,應立即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並補充水分與適量鹽分,通常可迅速改善。
消化道方面,羅可雯指出,夏日常因食慾不振而偏好重口味、冰涼飲食,反而損害脾胃功能,容易導致脹氣、腹瀉與胃食道逆流。她建議,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減少油膩、辛辣及生冷食物的攝取,同時可適量使用生薑調味,以促進陽氣運行,保護脾胃。
在皮膚護理上,羅可雯提醒,流汗後未及時擦乾,汗液長時間刺激皮膚,容易引發汗疹或小水泡,嚴重時還可能破皮滲液,增加感染風險。她建議勤加擦拭汗水並保持皮膚乾爽,是預防之道。
為了幫助民眾提升身體防禦力,羅可雯也提供以下立夏保健策略:
【穴位按摩建議】
• 平日可多按壓足三里穴,促進脾胃運作,減少脹氣與腹瀉風險。
• 若出現中暑徵兆,可按壓風池穴、合谷穴、內關穴,協助緩解頭痛與噁心感。
【飲食與作息調整】
•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適量攝取蔬果,並補充充足水分。建議每日飲水量依體重乘以30毫升計算,例如50公斤者建議飲水1500毫升以上。
• 避免等到口渴才飲水,尤其兒童因口渴感較遲鈍,更需定時補充。
• 日常飲食可適量加入生薑,以助陽氣生發,預防寒涼食物傷害脾胃。
【情緒與身心管理】
• 夏季氣溫偏高,人易心煩氣躁,羅可雯提醒,情緒宜保持平穩,避免暴怒或悲傷,尤其老年人更需特別注意心臟與精神調養。
【刮痧調理提醒】
• 夏季適度刮痧有助促進氣血流通與驅除暑邪,但刮痧後應避免立即吹冷氣或飲冰水,並補充溫水休息,以防疲勞加重。
此外,羅可雯也推薦適合夏季養生的食補與茶飲。她表示,山藥薏仁排骨湯能健脾化濕、調理腸胃,適合脾胃虛弱者食用;桑菊檸檬茶則以桑葉、菊花與薄荷清熱解表,搭配檸檬與蜂蜜潤喉生津,是夏日消暑良方。
面對夏季高溫,羅可雯強調,民眾應落實「躲太陽、補水分、勤防曬、保持通風」四大原則,提早預防中暑與濕熱引發的不適,才能健康迎接漫長的夏季生活。

立夏到來,羅可雯提醒防中暑、消化道疾病與皮膚問題,透過飲食調整與作息管理迎戰暑熱。 圖:翻攝自扶原中醫 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