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4 日 17 時 17 分,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太空船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圓滿完成發射任務。根據《央視新聞》報導,這是中國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 5 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的第 35 次飛行任務。
本次飛行乘組由指令長陳冬與太空人陳中瑞、王傑組成。陳冬曾執行神舟十一號與十四號任務,具備豐富經驗。陳中瑞與王傑則是中國第三批太空人,首次執行太空任務,前者為前空軍飛行員,後者曾任職於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依照任務計畫,神舟二十號預計在發射後 6.5 小時對接中國太空站,並與目前在軌的神舟十九號乘組會合,進行「太空會師」及輪換。神舟十九號預計於 4 月 29 日返回地球,而神舟二十號將駐留太空站約六個月,預計於 10 月下旬返回東風著陸場。
值得一提的是,4 月 24 日恰逢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引發外界關注是否刻意選定這一天發射。對此,專家解釋指出,此次選擇發射時間主要基於「發射時間窗」考量,該時間點有利於太空船與空間站對接,且在技術上具備軌道調整次數最少、能源約束最優等條件,屬於最佳發射窗口。
此次任務也延續中國在空間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搭載的渦蟲為首次進行空間再生實驗的模式生物。此前神舟十八號與十九號分別搭載斑馬魚與果蠅等動物實驗項目,均取得重要成果。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此次任務還將以斑馬魚、渦蟲和鏈黴菌為研究對象,進行 3 項生命科學實驗。
除生物實驗外,神舟二十號任務也包括血管化腦器官晶片培養、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等 59 項太空科學與技術試驗,期望在微重力與空間製備技術上取得突破。目前,中國太空站已在軌完成超過 200 項實驗,上行科學物資接近 2 噸。

太空站核心艙「天和」為整個太空站的中心,配備五個對接口,分別連接問天與夢天實驗艙、天舟貨運飛船、神舟系列太空船等,使整體形成穩定的「T字型」構型。未來還將透過擴展艙段升級為「十字型」佈局,擴大應用能力與實驗空間。
針對大眾關心的火箭與飛船是否每次都相同,專家指出雖然長徵二號F火箭外型相似,但每次任務都在技術細節上持續升級,提升穩定性與舒適性。該型火箭高 58.34 公尺,具備高度可靠性與完善的緊急逃逸機制,專為載人任務打造。
此外,中國版的「哈伯」望遠鏡——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CSST)亦正在研製中,預計未來與太空站共軌飛行並能進行對接維護。

4 月 24 日 17 時 17 分,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太空船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圓滿完成發射任務。 圖: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