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烏的戰火仍未熄滅,歐洲已悄然展開一場針對「戰後局勢」的軍事演練。4 月上旬,丹麥陸軍司令博伊森(Gunner Arpe Beuf Boisen)公開表示,丹麥將派遣士兵前往烏克蘭,以吸取無人機作戰經驗。儘管丹方強調士兵「不帶武器、僅供學習」,但其背後的戰略意圖已引發各界關注。
丹麥軍方此次派遣的部隊將在烏克蘭停留一至兩週,觀摩烏軍在無人機作戰方面的實戰應用。博伊森指出,烏克蘭目前是全球無人機戰術最激進的實驗場,北約國家應把握這難得的學習機會。然而,俄方隨即發出強烈警告,俄羅斯駐丹麥大使巴爾賓(Vladimir Barbin)明言,烏克蘭境內所有軍事設施,包括訓練中心,皆為「合法打擊目標」。
更引發關注的是,一場本月初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閉門會議。由英國與法國主導,北約內部 30 國代表齊聚,討論戰後烏克蘭的穩定機制。會中提出部署「多國聯合軍隊」進入烏克蘭,維持停火後的和平與穩定。

儘管目前尚未公開具體的部隊組成與部署地點,但這已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國家首次系統性規劃對烏克蘭的戰後軍事介入。外界普遍解讀,此舉形同封鎖俄羅斯未來在東歐地區的戰略空間。
克里姆林宮方面對此迅速表態。俄國家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表示,一旦北約部隊踏入烏克蘭,將視為戰爭全面升級的信號。俄方過去數月已在白俄部署戰術核武,並頻繁進行高超音速飛彈演練,顯示俄羅斯正就衝突擴大進行戰略準備。

對烏克蘭而言,這場「教學場景」背後卻是一段悲傷的現實。自 2022 年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已失去近 20% 領土,數百萬民眾流離失所。無人機戰術的演進,是在巨大代價下換來的成果。如今西方軍官短暫駐足學習,烏克蘭士兵卻仍在戰場上承受無盡風險。
援烏三年來,歐洲在軍事與經濟上付出龐大代價。能源危機、高通膨、軍費暴增等問題困擾歐盟內部,多國被迫調整軍事政策。德國重啟戰時動員法令、波蘭規劃建成歐洲最大陸軍、北歐國家加速徵兵。歐洲在援烏之名下,似乎逐步走向全面軍事化。

丹麥陸軍司令博伊森(Gunner Arpe Beuf Boisen)公開表示,丹麥將派遣士兵前往烏克蘭,以吸取無人機作戰經驗。 圖:翻攝自百度

援烏三年來,歐洲在軍事與經濟上付出龐大代價。 圖:翻攝自禪一味 X 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