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作為西方陣營的領導者,持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同時在全球多個戰區維持軍事存在。然而,2025年川普政府上台後,其對中東地區(特別是葉門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顯著升級,進一步暴露美國國防資源調度的失衡問題。據報導,五角大廈可能需從亞太地區調動遠程精準武器至中東,以應對日益加劇的衝突需求。此舉引發軍方高層對印太地區戰備能力的憂慮,尤其是在面對中國潛在威脅的背景下。與此同時,美國國內軍工產業因長期依賴全球化供應鏈與生產能力不足,難以迅速補充消耗的軍備庫存。川普政府雖批准近1兆美元的國防預算,但資金到位與實際產能提升之間存在顯著落差。本文將從三個面向分析美國當前面臨的困境:烏克蘭戰爭的資源消耗、中東戰事的軍力牽制,以及國內軍工生產能力的瓶頸,並探討其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影響。

一段網路的影片顯示,美國大批軍援物資透過波蘭港口運交烏克蘭。 圖 : 翻攝自影片(新頭殼合成)

一、烏克蘭戰爭的資源消耗與戰略壓力

俄烏戰爭進入第三年,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超過5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包括標槍反戰車飛彈、海馬斯火箭系統與愛國者防空系統等高精尖裝備。然而,這些援助並非無底洞。根據美國國防部的內部評估,長期支持烏克蘭已導致多種關鍵武器的庫存大幅下降。例如,標槍飛彈的年產量僅約800枚,而烏軍在前線的消耗速度遠超此數,迫使五角大廈從既有庫存中抽調物資。此外,美國向烏克蘭提供155毫米砲彈的行動也顯露庫存壓力,2024年數據顯示,美軍此類砲彈儲備已降至十年低點。

這種資源消耗不僅影響美國本土防禦能力,也削弱其在其他地區的部署彈性。印太司令部高層曾警告,若持續將資源優先分配至歐洲戰場,美國在西太平洋對抗中國的戰備能力將受損。尤其在川普政府重申「美國優先」並聚焦遏制中國的背景下,這種資源分配的兩難更顯突出。專家指出,美國當前的「一戰框架」(即僅能應對單一主要戰爭的軍力規劃)已無法適應當前多戰線並存的現實。若俄烏戰爭長期化,美國恐難在短時間內重建足夠的戰略儲備,進而影響其全球威懾力。

美軍使用昂貴的防空飛彈防禦胡塞武裝組織的無人機,被批「大砲打小鳥」。 圖:翻攝自 @Aurora107E X 帳號

二、中東衝突的軍力牽制:葉門胡塞武裝與區域動盪

2025年,川普政府加大對葉門胡塞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試圖遏制其對紅海航運的威脅。自3月起,美軍針對胡塞控制區發動數百次空襲,目標包括雷達、飛彈發射點與無人機基地。然而,胡塞武裝展現出驚人的韌性,其武器庫深藏於山區隧道,難以被徹底摧毀。據報導,這些行動已消耗價值數億美元的精準制導武器,且成效有限,迫使五角大廈考慮從亞太地區調動遠程武器補充中東戰區。

此舉引發印太地區美軍指揮官的強烈擔憂。中國近年在南中國海與台海的軍事活動日益頻繁,美國需仰賴航艦打擊群與遠程打擊能力(如戰斧巡弋飛彈)維持對華威懾。然而,若這些資源被轉移至中東,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態勢將出現缺口。例如,部署於關島的B-2隱形轟炸機若被調往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支援對胡塞的作戰,其對中國大陸的戰略投射能力將受限。此外,兩艘航艦(例如「杜魯門號」與「卡爾文森號」)同時駐留中東,也意味著亞太海域的巡弋力量減弱,給中國趁虛而入的機會。

中東衝突的擴大還與伊朗的角色密切相關。川普政府威脅若伊朗繼續支持胡塞武裝,將面臨更嚴厲的軍事與經濟壓力。然而,伊朗革命衛隊已向胡塞提供先進飛彈技術,使其得以持續襲擊美軍與國際船隻。這種代理人戰爭模式進一步拖累美國軍力,使其難以從中東抽身,轉而專注於印太地區的首要戰略競爭。

美國155毫米口徑彈藥,傳生產速度、數量遠不及消耗。 圖 : 翻攝自齊鳴觀察

三、國內軍工生產能力的瓶頸

美國軍工產業的生產能力不足,是當前困境的另一關鍵因素。儘管川普政府批准近1兆美元的國防預算,旨在提升軍備生產與現代化,但短期內難以扭轉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問題。首先,美國軍工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將部分供應鏈外包至海外,例如稀土元素與電子元件高度依賴中國供應。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加劇後,這些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例如,生產精準制導武器的關鍵晶片因全球短缺而延誤交付,直接影響美軍補充庫存的速度。

其次,國內生產線的擴張受限於勞動力與基礎設施老化。根據美國國防工業協會的報告,軍工企業的熟練工人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工廠的設備自冷戰結束後未大幅更新。以標槍飛彈為例,其主要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雖計劃將產量提升至每年2400枚,但需數年時間新建產線與培訓員工。此外,155毫米砲彈的生產同樣受限,美國目前僅兩家工廠具備量產能力,年產量約14萬發,遠低於戰時需求。

這種產能瓶頸直接影響美國應對多戰線衝突的能力。專家估計,若同時面臨俄烏戰爭、中東動盪與台海危機,美軍現有庫存可能在數月內耗盡,而補充速度遠跟不上消耗。川普政府雖強調重建國內製造業,但從政策宣示到實際產出需長期投入,短期內難解燃眉之急。更令人擔憂的是,若中國利用此窗口期採取行動,例如封鎖台灣周邊海域,美國將因資源分散而難以有效應對。

美國愛國者防空飛彈及雷達系統。傳因應中東戰場需要,駐韓美軍被抽調2組愛國者飛彈發射架。 圖:達志影像 / 美聯社(資料照)

四、困境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影響

上述三重困境對美國全球戰略構成深遠挑戰。首先,資源調度的失衡削弱其多戰區作戰能力,可能動搖盟友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心。例如,日本與南韓等印太盟友若感知美國軍力轉向中東,可能加速自主防禦武裝,甚至尋求與中國妥協。其次,中東與烏克蘭的長期消耗可能迫使美國調整戰略重心,從「全球霸權」轉向「選擇性介入」,進而影響其在北約與印太聯盟中的領導地位。

此外,軍工生產能力的不足可能促使美國重新審視國防政策。例如,增加與盟友的軍備合作(如與歐洲共同生產砲彈)或推動技術轉移,分散供應鏈風險。然而,這需要時間與外交協調,短期內難以彌補現有缺口。更重要的是,若美國無法迅速恢復軍備庫存,其對中俄的威懾力將下降,可能鼓勵對手在全球範圍內採取更大膽的行動。

結論

美國當前在烏克蘭戰爭、中東衝突與國內軍工生產能力不足的困境中掙扎,反映出其全球軍事霸權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川普政府加大對胡塞武裝的打擊與對烏克蘭的支持,雖展現強硬姿態,卻因資源調度失衡與產能瓶頸而難以持續。近1兆美元的國防預算為長期重建提供了資金基礎,但無法即刻解決眼前的危機。面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崛起,美國需重新評估其戰略優先級,避免因多線作戰而顧此失彼。唯有加速軍工產業復興並優化資源分配,美國才能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中維持其領導地位,否則其全球影響力恐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