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9日電)紐約時報28日的評論文章指出,關閉美國之音,是為中國帶來「戰略勝利」,許多中國讀者對此失望與難以理解,並擔心美國退出敘事之戰,將使中共的政治宣傳充斥國內外,重塑全球訊息格局。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袁莉,以「關閉美國之音,川普為中國帶來『戰略勝利』」為題,指出美國總統川普解散美國之音,並停止對自由亞洲電台撥款,是讓「親者痛,仇者快」的決定。

評論指出,北京長期以來一直痛恨美國之音對中國的報導,特別是其對維吾爾人和藏人受到迫害、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疫情期間嚴苛的「清零」政策以及中國經濟放緩的報導。

過去十年,北京扼殺了獨立新聞業,使得像美國之音這樣的機構成為中文世界中人們可以依賴的少數可靠的新聞來源之一。

袁莉採訪十幾位中國人,他們對這些機構的關閉或削弱表示了悲傷和失望。並且認為華盛頓放棄敘事之戰,令人難以理解。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許成鋼年輕時在文革期間遭受再教育與迫害,在中國東北中蘇邊境的馬廄中,他只能透過美國之音節目了解布拉格之春、水門事件,以及對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他說,「美國之音是我的學校」。

在採訪中,許多中國人表示,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一位29歲的中國人軒逸(音譯)表示,他從高中開始收聽美國之音學習英語,美國之音的新聞節目讓他得出結論:自己的政府做了壞事,卻拒絕承認錯誤。

軒逸目前在中國北方為政府工作,他擔心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新聞機構,那些突破「防火長城」的中國人會發現,中國之外的網路充滿了假訊息,「他們可能會失去興趣,迅速退回到『防火長城』裡」。

香港記者鄭樂捷,自2021年以來一直在倫敦擔任美國之音的自由撰稿人,他表示,「如果沒有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的獨立報導,北京和其他專制政權將更容易用國家的政治宣傳充斥訊息空間,向國內外觀眾呈現扭曲的現實」,「這將是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的戰略勝利」。

評論表示,年預算2.68億美元的美國之音每週可以覆蓋全球超過3.61億人。年預算6080萬美元的自由亞洲電台,每週覆蓋5800萬人。華爾街日報編輯委員會上週指出,「與挑戰專制政權敘事的新聞價值相比,這個成本微不足道」。

許成鋼說,冷戰結束的部分原因是生活在東歐國家的歐洲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還說:「可能沒有比傳播思想更便宜的事情了」。

評論指出,美國政府正在放棄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中國則越來越擅長塑造敘事並推動其地緣政治目標。美國國務院在2023年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北京投資數十億美元建設資訊生態系統,以推動中國的宣傳,「如果不加以遏制,PRC(中共)的努力將重新塑造全球訊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