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ETF成了國內主流的投資方式之一,受益人數呈跳躍式增長。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至 2024 年底,目前國內 260檔ETF的受益人數多達 1,436.6萬。然而,ETF並非只有「被動式」的操作,「主動式ETF」也將在今年要上路了!

去年,有多家基金公司鬆口表態,要開始準備發行主動式ETF(主動式交易所交易基金);而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顯示,野村投信本月4日送件申請首次募集「野村臺灣智慧優選主動式ETF」,為首家申報募集主動式ETF的投信。

據金管會統計,有 18家投信業者將在今年送件申請主動式ETF,投資標的包括台股、海外債券等。此外,主動式ETF由於可先換股再公告,不會像被動式ETF必須預先公告換股內容,因此可免於被「吃豆腐」(搶佔便宜)的機會。

然而,主動式ETF與目前市面上的被動式ETF,又差在哪?主、被動式ETF各有什麼優勢、風險

追蹤指數 vs 人為操盤 各有風險

首先,相較於一般透過向銀行理專申購買賣的開放式共同基金,主動式ETF是指透過經理人的選股策略挑選股票,而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基金。

而與國內投資人熟悉的ETF相比,主動式ETF將由經理人採各種策略選股、決定進出場時機,甚至可天天更動,使資產配置更能因應市場變化,目標是超越整體市場的表現,追求超額回報。而單純複製、追蹤指數的績效表現,並只能定期更換成分股的ETF,屬於「被動型」投資策略。

風險部分,其實大同小異。畢竟只要投資任何一檔ETF,都有可能面臨全市場系統性風險、匯率波動、或某單一個股過於集中、流動性太差、投資人過度搶進而產生的折溢價等風險。

不過,被動式ETF會因ETF的績效,與同期間對應指數的報酬率產生差異,而有「追蹤誤差風險」;至於主動式ETF,則可能會有人為操盤風險,尤其當一檔ETF發生經理人更換而發生落差,再者即便是買相同市場的ETF,每一檔的績效也會落差很大。

挑主、被動ETF 取決於投資週期

無論主動、被動,皆有好有壞,其中「績效超越大盤」是主動式ETF的核心目的;而長期穩定跟隨標的指數獲利,則是被動式投資的優點。像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多次強調,「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好的投資辦法就是擁有 S&P 500 ETF」,甚至他以該指數與對沖基金對賭的故事,都是就是證明指數化投資,具備超長期績效穩定的優勢。

其實兩者之間並無絕對好壞、也不互斥,主要是看自身投資屬性。若本身為較保守、願意長期跟隨一籃子好公司、市場經濟成長的投資人,以投資被動式(指數)ETF為核心配置即可;但若是想追求超額報酬、或是信任某基金團隊的對產業研究的專業,在投資組合中納入主動式ETF則有機會讓你賺更多。

選擇買ETF好處,在於投資人可即時自行交易,且報酬貼近市場平均表現、交易成本也較低,對於不想研究個股,也不想研究投資組合與篩選標的之投資人而言,是個穩健又節時的簡單投資方式。不過任何剛上路的基金、ETF商品,都需要一段時間驗證與回測經理人的操盤表現,因此建議可先觀察、再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