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於本週六(8日)正式脫離俄羅斯控制的電網,這代表著此區長達數十年的能源依賴關係終結,並邁向更深層次的歐盟整合。
根據《CNBC》報導,這三個國家已成功從俄羅斯及白俄羅斯所主導的「BRELL」能源網絡撤出,並計劃於本週日全面接入歐洲大陸同步電網(Synchronous Grid of Continental Europe,UCTE)。立陶宛能源部長茲吉曼塔斯·瓦伊丘納斯(Zygimantas Vaiciunas)在記者會上表示:「波羅的海的電力系統終於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擁有了真正的能源自主權。」
波羅的海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將能源獨立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目標。根據《衛報》報導,該地區的電網雖然在蘇聯解體後維持運行,但仍與俄羅斯緊密相連,使俄方具備能夠透過能源進行地緣政治施壓的能力。此次脫離計劃已經歷多年準備,並獲得歐盟超過12億歐元(約13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半島電視台》指出,自俄羅斯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波羅的海國家加速與俄羅斯能源基礎設施脫鉤,並強化與歐盟的連結。歐盟主委會副主席、前愛沙尼亞總理卡婭·卡拉斯(Kaja Kallas)形容這一決策是「自由與歐洲團結的勝利」,並將在週日舉行官方慶祝活動。
然而,專家警告,此舉可能引發俄羅斯的報復行動,包括網路攻擊和基礎設施破壞。根據《CNBC》報導,愛沙尼亞網路安全中心主任格特·奧瓦特(Gert Auväärt)指出,該國已與鄰國加強合作,以應對可能的風險。他表示:「雖然經過詳細規劃,重大技術問題的可能性較低,但俄羅斯可能試圖在此期間製造不確定性。」
立陶宛國家安全部門亦對《法新社》表示,預計將可能出現「短期風險」,包括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破壞行動、網路攻擊以及錯誤資訊傳播。此外,拉脫維亞政府也在邊境地區部署安全人員加強防範,並呼籲公眾對任何不明資訊保持警惕。
此次電網脫鉤對俄羅斯而言亦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其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衛報》報導指出,該地區過去依賴俄羅斯本土的能源供應,而現在必須獨立維持電力運行。俄羅斯政府為此已投資1000億盧布(約10億美元),建造數座燃氣發電廠,以確保供電穩定。
根據拉脫維亞電網營運商AST的網站,目前當地已設立「波羅的海能源獨立」倒數計時器,以紀錄此次的歷史性轉變。拉脫維亞氣候與能源部長卡斯帕斯·梅爾尼斯(Kaspars Melnis)強調:「我們的系統已經穩定,過程順利,沒有人察覺到任何異常。」
這場歷時多年的能源轉型,象徵著波羅的海國家與俄羅斯的最後一條能源紐帶被切斷,也代表它們向更安全、更獨立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