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20%。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指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達6.8%,約30萬人罹患,80歲以上男性更高達30%。肌少症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增加死亡率2.34倍。他呼籲透過運動和飲食預防,每日攝取足夠蛋白質並持續肌力訓練至關重要。

簡子軒醫師解釋,肌少症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人體肌肉量在40歲左右開始逐漸流失,每10年約減少8%。70歲後,這個速度更是倍增。大腿肌肉是流失最快的部位,直接影響行動能力。

肌少症的徵兆包括容易感到疲勞、行走困難、跌倒風險增加等。更嚴重的是,肌肉減少會導致新陳代謝變慢,引發一連串健康問題,如肥胖、高血壓、高血糖等。此外,骨質密度下降也會增加骨折風險。研究顯示,肌少症甚至會使老年人死亡率提高2.34倍。

簡醫師特別提醒,不要以體重作為判斷標準。即使體重維持不變,體內脂肪可能增加而肌肉減少。目前醫療上尚無特定藥物可治療肌少症,主要依靠運動訓練和飲食調整。

預防肌少症的關鍵在於運動和均衡飲食。簡醫師建議,可以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利用重量、彈力帶進行阻力訓練,以增強肌力和肌耐力。在飲食方面,一般人每天應攝取每公斤體重1公克的蛋白質,而肌少症患者或想增加肌肉者,則需提高至每公斤1.5公克。

不少長者認為飲食清淡就能保持健康,卻忽略了蛋白質的重要性。簡子軒醫師強調,充足的蛋白質攝取配合持續的肌力訓練,才是預防和改善肌少症的不二法門。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   圖:台北慈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