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經過反補貼調查後,初步認定中國電動車獲得的政府補貼,不公平地損害了歐盟製造商的利益。週三(12日)宣布將計畫自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新關稅。

一般而言,歐盟對各國的進口車會課徵 10% 關稅,而此次歐盟加徵反補貼的關稅,對於中國三大汽車集團而言,比亞迪將被加徵 17.4% 關稅、吉利汽車為 20%,而上汽集團則是 38.1%。歐盟執委會表示,如果歐中雙方不能得出有效解決方案,這些臨時關稅將在 7 月 4 日上路。

歐盟要對中國電動車加稅 德國:恐釀貿易戰

對於歐盟將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進口關稅,德國表示「可能引發貿易戰」,幾家德國汽車大廠也警告,這項行動恐怕會造成反效果。

德國聯邦數位與交通部部長維辛(Volker Wissing)今天在社群媒體平台X發文表示:「歐盟委員會的懲罰性關稅,正在打擊德國公司及其頂級產品。汽車須透過更多競爭、開放的市場和歐盟明顯更好的區域條件來變得更便宜,而不是透過貿易戰和市場孤立。」

德國豪華車廠賓士執行長康林松(Ola Kallenius)同樣地表達疑慮,並表示,「作為一個出口國家,不需要的是貿易壁壘升高」;福斯汽車也隨即反對這項關稅措施,發表聲明表示,「對於歐洲汽車產業、尤其是德國業界而言,這項決定帶來的負面效可能大過任何可能的好處。」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也發聲支持「自由與公平的貿易」。會長穆勒(Hildegard Mueller)提到,關稅「將無法解決」業界面臨的「挑戰」,他呼籲應努力讓歐洲成為對製造商而言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上汽集團恐面臨 48.1% 關稅 北京怒:一意孤行

根據《彭博社》報導,依遊說團體 Transport & Environment 的數據顯示,去年銷往歐盟的電池電動車中,幾乎每 5 輛就有 1 輛是中國製造,今年的占比可能會進一步升至 25%。

若加上額外課徵的關稅,比亞迪恐須面臨 27.4% 的稅款、而富豪汽車(Volvo)的母集團吉利面臨 30%,而上汽集團則最高面臨48.1%的稅率。雖然此次調查是針對中國的電動車廠,不過特斯拉、德國寶馬(BMW)和法國雷諾(Renault S.A.)等在中國生產並運往歐盟的歐美汽車製造商,也會面臨更高的成本。那些配合調查的廠商,將根據加權平均值收取 21% 的額外費用。

中國商務部發出聲明表示,「歐盟無視事實和WTO組織規則,無視中方一再強烈反對,也無視許多歐盟成員國政府和業界的呼籲和勸阻。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林劍批評,這起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歐方以此為由,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關稅,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和全球汽車產供鏈穩定,最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

中國電動車廠被額外課徵關稅也非頭一遭,先前 5 月 14 日,美國白宮發佈公告,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約價值 180 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其中電動汽車的關稅將從 25% 升至 100%,引發中方強烈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