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宗的作物是水稻,稻穀收成後留下約相等重量的稻草,為全國最具規模的農業剩餘資材。而台東縣每年產生逾7萬公噸的稻草,因稻草富含有機質經實驗結果顯示有成為替代能源的潛力,農業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即運用造粒技術,將稻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其淨熱值為煤炭(5,890 kcal/kg)的56%,隨著區域性農業剩餘資材處理中心的設置,未來將推動生質能發電,以利永續發展政策推廣。

農業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指出,台東縣以優良的稻米品質享譽全國,一年兩期作約12,000公頃的種植面積,以每公頃稻穀產量6公噸計算,約可產出72,000公噸的稻穀,同時也會產生72,000公噸的稻草。

目前稻草大多在採收後直接切碎,就地循環再利用,但第一、二期作之間僅有1個月的時間,二期作種植時,第一期的稻草尚未完全分解,容易引發窒息病等問題,影響水稻植株生育。

為強化稻草循環再利用,台東農改場在台東縣關山鎮輔導循環場域,每期作以稻草捆包機處理50公頃稻草(約300公噸),供作物栽培覆蓋或編織成稻草蓆。為提升稻草利用效能,該場透過破碎、乾燥及造粒技術,製成固體再生燃料,經檢測該燃料的淨熱值為3,290 kcal/kg,符合固體再生燃料品質標準(≥2,392 kcal/kg),氯、汞、鉛、鎘等含量皆低於標準值,其中鎘為未檢出,經實驗結果顯示具有成為替代能源的潛力。

台東農改場表示,稻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後體積大幅減少,具有易儲存、方便運輸及安全性高等特性,未來將配合區域性農業剩餘資材處理中心的設置,將稻草規格化並應用於區域型生質能發電,可將農業剩餘資材能源化,落實循環農業、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