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16日、17日連兩天舉辦「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戰後台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表示,國史館典藏的人物及社會團體史料已多達上萬份個人及專藏史料。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任內完成前總統府資政曾永賢、前立委謝聰敏、麥朝成院士、邱垂亮教授、台日經濟文化協會等資料的入藏,這兩年還有前館長張炎憲史料、前總統李登輝史料的入藏和整編,不僅讓國史館成為名副其實、行政層級上的「最高史政機關」,典藏史料之豐富多元已為學界和各方所倚重。

陳儀深以現場的背板圖像指出,中間是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與日本友人宗像隆幸的照片,下個月國史館即將出版他們兩位的《來往書信集》,旁邊有前總統蔣中正的日記,國史館也收藏許多名人的日記,例如民進黨創黨主席江鵬堅、前參謀總長賴名湯、前監察委員陳翰珍以及最近整理中的前監察委員陶百川日記。上面是蔣氏父子的照片、以及美麗島雜誌社黨外人士的照片等。學術討論會名稱「交光互影」,是他借用中研院近史所學者王聿均的話,

陳儀深續指,王聿均是創所所長郭廷以教授的學生,他在《郭廷以門生故舊憶往錄》提及:「郭先生非常注重歷史前後的連續性,著重於不同文化的互相影響、交光互映,也可以說是不同文化精神的融會貫通。」過去有人稱中研院近史所是南港學派,主要是指那裏有很多「大陸運台」檔案、學者會充分運用檔案做研究的意思,殊不知郭廷以很重視口述史,他常帶著年輕的研究同仁出去做口訪,所以近史所是台灣口述史的先驅,也是出版黨國元老、軍政人物訪問紀錄最多的機構。

陳儀深接著提到,當然當時近史所和國史館、甚至黨史會關係密切,國史館同時做了不少訪問記錄。後來張炎憲館長時代做了李登輝本人的訪談錄,最近這幾年他自己也常帶著幾位同仁進行訪問錄音。國史館自從1957年在台灣復館後,隨即向各政府機關徵集檔案。早期的國民政府、賠償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等機關檔案以外,還有國民大會、司法院等,行政院隸屬單位、如外交部、教育部等各中央機關的檔案,都有移轉到國史館。

陳儀深說,在政府檔案之外,國史館亦陸續取得歷任總統及副總統移轉之檔案文物。最主要者,1995年入館的「大溪檔案」,還有2003年陳誠副總統的「石叟叢書」和相關文物,特別是2004年《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公布施行以後,歷任國家元首、副元首的文物,包括現任總統、副總統蔡英文、賴清德的資料,陸續源源不絕地入館;這也是最近兩蔣日記終能返國,典藏於國史館的法源。

這次研討會發表的20篇論文之中,有十篇是國史館同仁自動參與的作品,這樣的高比例恐怕是國史館有史以來舉辦研討會很少見的,他特別感謝館內同仁的配合和投入;事實上編輯史料和採集口述史主要是「練功」、或是服務別人,撰寫論文則是「演出」、自己釀造花蜜、編織成果,所謂「發表是吸收的利器」,他相信參與撰稿的同仁必定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

他也感謝游錫堃院長在百忙之中願意來參與這場研討會做開幕致詞。還記得今年雙十節游院長所主持的總統府前慶典活動中,安排楊烈先生唱誦日治時代文化抗日的先賢蔡惠如做的〈意難忘〉,描寫異族統治下台灣知識分子致力於啟蒙大眾,並且願意慷慨進入監獄的場景,讓他深受感動,也慶幸我們有一位這麼重視歷史、這麼富有文化氣息的國會議長。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贈本次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集給游錫堃。 圖:國史館提供

游錫堃16日出席由國史館主辦「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戰後台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開幕式。   圖:國史館提供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兼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教授進行主題演講。   圖:國史館提供

第二場學術討論會(右起,陳頌閔助修、陳昶安助修、蘇聖雄助研究員、陳儀深館長、薛化元教授、林孝庭教授、陳進金教授、許峰源研究員)   圖:國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