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氣轉涼,不少人會想吃熱呼呼的火鍋!營養師高敏敏表示,衛福部建議 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因此喝2碗熱湯幾乎就會超標。她列出6大熱鍋熱量與鈉含量分析,並建議有6類人吃鍋前要小心鈉與熱量的攝取,更建議健康的吃鍋方法,讓你放心大啖鍋物又不怕傷身。

針對民眾最喜愛的麻油雞、薑母鴨等6大鍋,高敏敏分別以2大碗湯的份量(650ml),分析其熱量和鈉含量:
1.麻油雞 1000kcal/鈉含量1320mg
2.薑母鴨 900kcal/鈉含量2700mg
3.麻辣鍋 850kcal/鈉含量3200mg
4.羊肉爐 700kcal/鈉含量2400mg
5.藥膳鍋 680kcal/鈉含量2291mg
6.酸菜白肉 500kcal/鈉含量3600mg
其中,酸菜白肉鍋雖然熱量最低,但因為酸白肉經由鹽巴醃製,鈉含量卻是最高的。

高敏敏表示,民眾吃鍋前可參照以下5大原則:多蔬食、少加工、湯不喝光、醬不多加的吃鍋進補原則,以防一鍋吃下來卻攝取了過多熱量和鈉,造成身體負擔:

1. 少油烹調、以半水酒烹調為主:如麻油雞和薑母鴨絕對是冬天不可缺少的,但因為皆加了酒做烹調,若是有高血壓、尿酸過高的朋友,務必小心攝取。除此之外,享用鍋料時可先將浮油刮除,以減少油脂攝取。

2. 多食用蔬菜:加入蔬菜類下去熬煮,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

3. 少用醬料、避開稠醬料:少使用豆瓣醬或豆腐乳調味,建議以蔥、蒜、辣椒、蘿蔔泥為主,並加入少許醬油。

4.少吃加工製品:以原型食材為主,如蛋餃、魚餃、丸子、蟹肉棒、油豆腐等加工製品都少食抈。以蔬菜、魚肉、雞肉、海鮮、豆腐等食材為主。

5. 聰明吃補:一般人建議以青菜為主,以肉為輔,多吃原型食材,也可以多增加菇類、藻類的攝取,以維持營養均衡。

除此之外,她也警告有6類人吃鍋前要小心:

1.易嘴破、皮膚濕疹者
已處於嘴巴潰瘍、皮膚尋麻疹、濕疹、皮膚紅腫癢的情況下,身體可能已處於發炎狀態,若在此時進補,恐造成發炎狀況加重,恐會延長病情。

2.自體免疫疾病者
若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廯患者,進補可能導致免疫過度亢進。

3.糖尿病者
建議以少油、高纖食材為主;像是南瓜、芋頭、玉米、山藥等主食類食物,則要注意攝取量,以免血糖過高。

4.高血壓者
建議減少烹調使用的酒量及醬料,以免血壓過高。

5.痛風患者
減少喝湯,因為酒精不利於體內普林代謝,也須注意肉的食用份量並多喝水。

6.腎臟病友
湯及肉類蛋白質中的鉀含量偏高,有腎臟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攝取量。

天冷就是要吃鍋!營養師高敏敏列出6大熱鍋熱量與鈉含量分析,並建議有6類人吃鍋前要小心鈉與熱量的攝取,更建議健康的吃鍋方法,讓你放心大啖鍋物又不怕傷身。   圖:翻攝自高敏敏 營養師 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