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階段,來自外部勢力的認知作戰也是蠢蠢欲動,尤其是操作各種「對立」的風向:安全對立、經濟對立、社會對立,隱約有著中國指揮的陰影,不但有多層形式與交叉協作的特性,更是運用數位及網路社群的擴散力,一方面在短時間內達到輿論關注的效果,另一方面則是採取「打跑戰術」來醞釀政治氛圍,「養議題」一旦有成,就由各協力者「合理分工」擴大攻擊力道,倘若效應不佳,則立即轉進其他議題操作。
網路假訊息作戰很嚴重嗎?
中國對台介選很嚴重嗎?介入又如何?部分輕視認知訊息的反射心理,而這正是中國持續對台滲透的目的,一來可以讓相關輿論可以發酵,另一方面也就此測試台灣社會的反應,甚至是弱化民眾的敏感度,網路是認知操作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手段,而且可以輕易簡化有用的資訊「再製」及「移花接木」,協力者及代理人就可以不費力氣進行轉載或分享,有公共意見能力的傳播者更能「畫圖說故事」,渲染及造謠假訊息,來營造社會情緒。
需要留意的是,這些網路訊息有著相同的特性,主要有三個,首先無需展現資訊的來源,就算有陳列有限的出處,都可以「假冒」、「知名政治人物」、「專家學者」來掩飾,今年7月《聯合報》報導行政院曾開會討論研議生物戰劑的新聞就是一例,網路上流傳的圖卡可以更簡化,利用社會大眾無心、無力查證的心理,達到消息擴散的效果便可,通常網路圖卡或短語音都是愈簡單愈好,而這正好也是利用訊息接受者判讀真偽的慣性。
其次便是傳播對象的選定,愈是特定族群及同溫層愈容易採取簡潔的認知訊息,而這也是看準了接受者的搭便車心態,一旦訊息呼應了政治認知與意識形態,便可以成為得力的「傳播者」,主動或積極的把虛假訊息「再度擴散」,這會讓認知的效果再擴大,甚至進一步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擴散至非同溫的群組,讓傳送訊息的渠道更多,認知戰的投入成本會隨之降低,反而讓對手必須花費力氣來回應及解釋,一來一往之間已產生認知作用。
第三則是透過更多網路假帳號及虛擬者回應按讚及留言,這有著一致的特性,就是不同帳號及虛擬者留下的內容或模式相似性極高,這一方面可以讓網路的討論度看似很高,再來吸引或安排媒體進行報導及引用,進而讓轉發效果加倍。特別的是,部分小群體的粉絲社團或群組,平時分享政治性低的言論或訊息,需要配合發動訊息傳播時,彼此間相互轉發,一旦相同訊息在同時間發布,對象數量增加的同時,接受者會因此信以為真。
別成為造謠者的傳播幫手!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假訊息的「中央廚房」模式,通常除了上述三個特性之外,都會在短時間內進行廣發及留言,一致性的內容及陳述方式,可以不必因應各種回應及反擊,而且有利於群體一湧而上的攻擊氣氛。因此,網路認知戰的「訊息廚房」,採取「亂槍打鳥」的手法,用最低成本的投入來「製造混亂」,而不是為了釐清事實,更不會和對手展開辯論,愈情緒性的社會對立及訊息紛擾愈好,有利於認知戰的戰場擴大及延伸,讓對手更疲於奔命、措手不及。
事實上,網路認知戰的操作者或配合者,都有對非執政陣營很有利,一來在野勢力無需為政策辯護,「攻擊」及「混淆」成了最容易操作的模式;另外,執政方為了政策說明或政績展現,必須提供更多的說明及解釋,那麼可以想像的是,網路訊息戰的操作,國民黨、民眾黨及親中團體更為擅長且投入,這成了民進黨在網路世界中進行反擊時的包袱。確實也是如此,白、藍陣營及訊息傳播者早已在許多大型媒體佔據陣地,例如抖音、YT、臉書、IG等等。
問題是,民眾該如何在這樣的網路認知作戰中分辨訊息真假?或是避免輕易被混淆、造謠,甚至是無意識的被洗腦?除了要主動積極查證之外,也必須在訊息的接受檢選上有所留意,當某些過去不談政治性、新聞性內容的群體,突然無故的傳播具爭議的訊息,那麼恐怕得留意這些社群極有可能是刻意藉著營造假中立形象來適時發揮影響力。只是,要查證及躲避訊息,恐怕在數位的時代相當困難,唯一的方式,恐怕是多管道接受訊息,比對不同陣營的說法,甚至不要輕信或配合轉發來路不明的資訊,小心淪為被假訊息吞噬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