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於今年4月對台灣部分產品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後,中國未來是否繼續遵守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以及對台灣的產業有何衝擊,已有許多的討論。為此,經濟部長王美花也表示,若兩岸受政治因素發生貿易變化,除既有的多元拓銷、數位和低碳轉型等措施外,將挹注更多資源協助業者。事實上,相較於2011年ECFA生效時的中國對外貿易情況,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已使得中國的貿易地位面臨東南亞國家、印度與墨西哥等國的競爭,在此情況下,台灣與中國貿易的好處在過去十多年來有何改變,實有必要進一步討論。

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比持續降低

首先,就台灣與中國的貿易現況而言,根據財政部公布2023年1月到8月的貿易數據顯示,台灣出口至中國與香港的出口額占比由去年同期38.8%降為35.3%,台灣直接出口至中國的占比則由去年同期25.2%降至22%。台灣出口至中國與香港的出口額降低,一方面是因為通貨膨脹對全球經濟的傷害,二方面是全球供應鏈重組對於中國製造地位的取代,使得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值與占比均降低。台灣對中國直接出口與中國加香港的出口衰退幅度分別為26.4%與23.4%,僅次於對越南(28.8%)與菲律賓(28.4%)的衰退幅度。此外,台灣對於美國、日本、德國、荷蘭、泰國、印度與墨西哥的占比均提高,雖然台灣對中國以外其他國家的出口占比增加的部分原因是對中國的出口衰退太多,但是,這也顯示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占比已與過去高過四成有很大的差異。有關台灣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可參考本專欄「勿將出口數字創新高「扭曲」為台灣對中國經濟更加依賴」。

ECFA早收清單的產品衰退幅度不小

其次,就1月到8月的貨品別出口變化而言,含石油煉製品的礦產品與紡織品出口衰退幅度均超過三成,化學品與塑膠、橡膠及其製品的出口衰退幅度分別為27.5%與28.6%,接近三成。上述產品中,部分包含受到中國貿易壁壘調查的貨品已呈現出口衰退的現象。就機械與電機設備而言,整體的出口衰退為9.8%,其中電子零組件出口衰退幅度為13.9%,其出口占比由去年同期40.9%增加為41.8%;資通與視聽產品則是成長10%,其出口占比由去年同期12.8%增加為16.8%。

由上述統計數據可以知道,台灣資通訊產業的出口確實呈現衰退,但其他產業的衰退幅度更是顯著,這也包含許多ECFA早收清單的產品。因此,對這些面臨出口衰退的產業而言,出口衰退的原因可能為全球需求的下滑與市場替代品增加,若是後者,則廠商自身產品競爭力的高低應非政府可以協助,而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當然,若是遇到他國廠商的低價競爭,則廠商僅能轉往其他市場避免競爭,這已非貿易協定可以解決。事實上,包含LED、面板與太陽能電池等產業,過去均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低價競爭而退出市場,目前中國電動車市場也已出現殺價競爭的情況。為此,歐盟也於本月4日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anti-subsidy)調查。

全球對中國去風險 台灣有必要釐清ECFA的效果與過去的差異

最後,蔡英文總統今年國慶演說也已點出台灣經濟結構與外貿的改變,由上述討論可以知道,當我們在關心中國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的影響或有無可能對於ECFA的早收清單產業有政策介入時,我國經濟相關部會應對於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的變化有更清楚的說明,讓人民可以清楚台灣對外貿易關係近年來的變化,以避免許多人對於台灣經濟的認識仍停留在經濟需要靠中國的階段,卻忽視七大工業國要對中國「去風險」的事實。

作者》蔡明芳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本文獲央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