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的國民黨全代會,重演「漢子、燕子、禿子」齊聚的畫面,目的就是要設下停損點,從「尊韓」的軸線出發,試圖讓民調一直末位的侯友宜能觸底反彈,顯然,國民黨高層有意把全代會營造黨內團結氣氛,希望能自此安內後開始攘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全代會中,大喊團結所有非綠朋友共組「在野大聯盟」,強調國民黨重返執政後將會籌組「執政大聯盟」,藍營內部也有「政黨輪替大聯盟」的聲音,讓人狐疑的是,民調墊底的侯友宜都無法說服黨內各方勢力,又有何能耐高舉在野聯盟的大旗?

「在野大聯盟」挑戰大「執政大聯盟」是假議題

說白了,國民黨已經陷入了「集體焦慮」,這個焦慮不只是反應在對總統大選的無力感,更讓許多藍營立委參選人感到「母雞難以自保,小雞自生自滅」的恐慌感,所以,有人和郭台銘眉來眼去,有人則是想靠行民調居第二位的柯文哲。可怕的是,侯友宜在各種傳聞滿天飛的狀況下,除了說空話、拍一些無意義的選舉廣告之外,任由各方勢力在這場選戰中「各自為政」,掌管競辦的金溥聰力主以「尊侯」,排除任何可能挑戰侯友宜的黨內聲音,有「換柱」經驗的朱立倫大推在野合作,「一場選舉」各自表述,外界看得是眼花撩亂。

問題是,無論是要組「在野大聯盟」,還是「政黨輪替大聯盟」,要如何操作也不是國民黨一方說得算,而且這涉及到複雜的政治利益分配,從最低層次的選舉策略層面,就算「政黨輪替」的口號喊得再漂亮,在野合作如何落實在「總統大選」及「立委改選」;換言之,如果都已經提名了,誰要退?或是誰要屈於副手?政治資源要該如何分享?朱立倫說「國民黨重返執政後將會籌組執政大聯盟」,這意味著總統大選這個層次,不可能和其他政黨勢力合作,也就是說,唯有侯友宜當選後,才有執政大聯盟的可能,那麼問題就出來了,誰要跟國民黨共組「在野大聯盟」呢?

其實,朱立倫的潛台詞就是柯文哲,也就是「藍白合」,只是,政治是現實的,柯文哲至今民調穩定排在第二,而侯友宜卻是陷入在各縣市、年齡層、性別、政黨認同等方面弱化的跡象,不但沒有因為和4年前韓風合體後有任何起色,侯友宜仍受困於黨內質疑聲浪高居不下的窘境,外界也一再質疑他的能力問題,如今再拋出在野合作的議題,根本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直接打臉侯友宜的人設,無法引領政黨輪替,也無能擔綱國家領導身分,不是嗎?!更不用說,哪有成績落後的人要求成績比較好的人「換分數」,顯然,「在野合作」很大機率是個假議題。

藍營的「集體焦慮感」拉攏柯「詐騙」在野合作

如果組「下架民進黨」的復仇者聯盟,那麼「政黨輪替」不該是唯一個理由或說法,從「在野大聯盟」到「執政大聯盟」,在野合作的「政綱」是什麼?根本沒有人提出,每個人大啖在野合作都是為了「反民進黨」,問題是合作的政策有哪些?要合作也不是幾個人或政黨關起門來說就可以,共同的執政願景與規劃必須正式簽署,然後向選民提出並承諾,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治態度,而不是只為了某一個政黨想要執政而詐騙選民,背後卻是暗藏著權力分配和利益交換,為了反綠什麼牛鬼蛇神都可以合作,在野合作的正當性非常不足。

有藍營學者表示,必須把「政黨輪替」放在「侯友宜勝選」之上,「藍白合」才能緩解民眾焦慮,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確實一個民調持續低迷的總統參選人,在勝選機率愈來愈低的形勢之下,應當展開政治合作,也就是合作各方要坐下來談,討論出可以合作的方案,雙方議合「棄保」的共識,但這並不容易,畢竟全代會都通過侯友宜參選了,如果無法勸退柯文哲甚至郭台銘,難道要自己退位?倘若如此,也會惹得國民黨支持者不滿,結果恐怕比現在的情形更慘,也會連帶影響立委的選情,總體政治實力因而崩盤。

但是,許多藍營人士錯認了民眾對「政黨輪替」的焦慮,其實,選民最憂心的是總統參選人對國家發展願景的不明確,這包括「治國能力」、「對外能力」、「維護主權」、「提升國際地位」等面向,而當前各家民調結果幾乎是一致且穩定,顯然從當前的民意來看,國內民眾所呈現的不是焦慮,而是投射了對各參選人的既定印象。反過來說,對「政黨輪替」的焦慮是來自國民黨內部,以及一心想攀附大位的藍營人士,他們一直都焦慮著無法政黨輪替,那麼權力跟資源就無法分配及尋租,擴大解釋民眾的焦慮,無非是要掩飾自己的權力慾望罷了,可悲的是,這依舊無法為侯友宜注入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