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時報》今(14)日引用《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疫情後的中國經濟復甦遇上困境,各地財政困頓。中國政府為此推出 2023 「投資中國年」以吸引外資持續進駐,地方政府也爭相向外資示好。然而,習近平提出的「國家安全議程」與日益嚴格的監管手段,對外國企業而言,也使任何在中國的投資成為了潛在雷區。
《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 今日一篇題為〈習近平對外企的施壓摁滅中國經濟關鍵引擎〉的報導指出,隨著中國提出「投資中國年」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地方政府紛紛前往海外招商以吸引外資投資中國,希望藉此振興地方經歷三年疫情後困窘的財政現況。
然而,習近平在二十大後不斷要求強化、維護中國國家安全,關注抵禦中國感受到的外來威脅,並持續加強對中國外資企業的監督力道。《華爾街日報》稱,對外資而言,這樣的國家安全議題已使任何對中投資都成為潛在雷區。
今年稍早,中國國安機構對多家外資企業進行了「公開執法」,以竊取軍事與金融情報為由突襲這些企業的辦公室,當中包含美國著名投資諮詢企業凱盛融英(Capvision)、管理顧問公司貝恩策略顧問(Bain & Company)等。《央視》報導稱,這些外資企業特意淡化外資背景以規避中國法規的監督,藉由諮詢公司等行業的名義竊取中國國家秘密與情報。
中國《央視》5 月報導,凱盛融英遭指控竊取國家機密,被執法部門突襲。 圖:翻攝自央視
《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在今年 4 月通過、7 月 1 日生效的《反間諜法》對間諜的定義相當模糊且廣泛,加深了外資企業的擔憂,因其在中國展開的市場調查等商業活動也可能被定調為間諜行為。
過去幾十年的時間中,中國經濟一直是由投資再加上「三資企業」對中國帶來的資金與技術作為主要成長動力。然而,近年來因私有企業投資不振,再加上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與低迷的消費市場,中國的青年失業率逐漸攀升,甚至出現了「從內捲到躺平」的現象。有關在中國做生意風險大增的看法也正在妨礙外國資金流入中國。
《華爾街日報》引用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分析,指出中國今年第一季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降到 200 億美金,比去年第一季的 1000 億美金整整降低了 80%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則估計,中國今年的資金流出額將與資金流入額相互抵銷,對一個過去 40 年資金流入一直多於流出的國家而言是一個驚人的轉變。
高盛集團分析師指出,中國今年的資金流入將與資金流出額相抵消,為 40 年來首次。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對中國領導人而言,一方面向外資施壓,一方面又要吸引外資進駐,這樣試圖平衡的舉動有可能使中國協助其成長的資金、技術、理念與管理技能。
受到過去疫情的影響,外資與國家安全的拉鋸戰使財政困窘的地方政府飽受煎熬,地方政府的債務高達收入的 120% 。許多地方官員表示,他們過去吸引外資的招商策略都不再奏效。四川成都的一名貿易官員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他近日赴歐洲招商,卻連一份合作備忘錄(MOU)都沒有簽到,是 20 年來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而廣東省某縣的官員曾向來訪的買國貿易代表團表示將給予先前承諾投資額的 10% 作為回饋,貿易代表團則回絕了他的提議,表示這種行為在美國將構成賄賂。
近期中國商業團體展開的調查顯示,歐美各國的公司紛紛暫停了在華擴張或減少了投資。知情人士表示,美國大型製造商克瑞(Crane)已大幅縮減了在中國的投資,部分原因是因中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大。上海美國商會主席,曾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的譚森(Sean Stein)表示,最近美國諮詢公司受到的壓力有可能「切斷外國企業獲取資訊的渠道」。
今年 5 月,寧波舉辦了第 20 屆中國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投資浙里」。會上,中國官員向外國投資者祭出了一系列優惠措施,包含購買設備的稅收優惠與補貼。對此,美國諮詢公司 TidalWave Solutions 的合夥人江凱明(Cameron Johnson)說,中國想傳達的資訊是「我們真的對商業持開放態度」。
第二十四屆中國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投資浙里」今年 5 月於寧波舉辦,中國政府祭出優惠措施吸引外資進駐。 圖:翻攝自搜狐網
他表示,中國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全球各大企業的董事會一籌莫展。「政府真正關注的重點是什麼?」住在中國 20 年的江凱明問到,並要求中國政府提出更加透明的政策,以便外資制定出符合中國規定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