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歐洲各國開始調整對外政策與安全戰略,對中國政策將會轉為,「去風險、對話與交往的制度化」,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德國智庫成員建議,台灣應充分發揮民主價值的優勢,尋求和歐洲擴大在社會層面的合作。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也表示,國際動盪提升了德國對台海及台灣的高度關注。
德國是歐盟重要大國,加上兩年前國會改選出現政黨輪替,結束了聯盟黨與前總理梅克爾 (Merkel) 長達 16 年的執政,對中態度強硬的綠黨加入聯合內閣,新版的中國戰略報告格外受到國際關注。沈有忠與德國柏林的「莫卡托中國研究中心」 (MERICS) 以及「國會研究中心」 (IParl) 等智庫進行交流,交換中國議題以及討論台海局勢的問題。
沈有忠指出,德國在兩年前政黨輪替後,執政的紅綠燈聯合內閣就打算,制訂新版的中國戰略報告。後來受到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這分報告拖延了 2 年,預計近日才會對外公佈。沈有忠表示,新版對中戰略報告,預計將呼應歐盟在六月底峰會結束後提出來的原則,「去風險、不脫勾」強調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維持對話、並且制訂交往準則。
沈有忠指出,透過智庫成員的分析,德國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將一改過去梅克爾主政時期建立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雙方潛在衝突的面向將會擴大,而德國將積極尋求風險管理。其中對中和對台政策雖然連動,但仍各獨立。德國將持續呼籲中國對於終止俄烏戰爭應展現負責任的態度,過去中國保持模糊,甚至親俄的立場,將成為歐洲國家懷疑中國是否能成為可信賴伙伴的關鍵。
在對台政策方面,沈有忠提到,智庫成員建議台灣應充分發揮民主價值的優勢,以及雄厚的經濟和文化的軟實力,尋求和歐洲擴大在社會層面的合作,例如提供充分的華語教師取代中國的孔子學院、高科技與經濟議題的合作、能源技術的開發等。
沈有忠補充,雖然現階段台灣與德國仍不可能在正式的外交關係上有所突破,但德國高度關注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即使社會上對台灣的關注度也大幅提高,主要原因就是俄烏戰爭的發生,加上中國對台軍事威脅的提升。
歐洲社會普遍受到俄烏戰爭衝擊,物價、失業、民生問題面對挑戰,具沈有忠的觀察,柏林街頭不像過往繁榮。目前各國對中國威脅的議題保持警惕,但經濟對話沒有突破,中國甚至緊縮對歐洲的戰略物資、高科技所需稀土的出口管制。整體而言,歐盟各國對中政策立場不一,甚至各自面對國內的經濟與社會壓力,現階段需要先尋求內部的共識,才能建立更穩固且具體的對中政策。
沈有忠認為對台灣來說,可以適度在社會上逐步深化與歐盟國家的交往,例如大學與智庫的合作、企業交流、 NGO 的合作等,由下而上的強化台灣與歐盟國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