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人民銀行(PBOC)於 2022 年 12 月報告顯示,中國所持有的外匯儲備量高達 3.12 兆美元,金額高居世界第一。但據美國前貿易財政部的官員布拉德‧塞斯特(Brad Setser)在《紐約時報》投書時指稱,在中國商業銀行及其他實體資產中發現中國藏有「影子儲備」,這些並未實際呈現在官方帳目上。
外匯儲備是以外幣計算一國中央銀行所持有資產,包含外幣、債券、國庫券和其他證券。多數外匯儲備以美元持有,中央銀行持有大量外匯儲備是各國常見做法,主要目的在於確保中央政府在本國貨幣快速貶值、或無力償還債務時,能儲有備用資金。
塞斯特指出, 2022 年向中央政府報告的中方機構可能擁有近 6 兆美元的海外資產,與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所公佈的 3 兆美元有極大差距,由此推測,中共約有 3 兆美元的影子外匯儲備。這些「影子外匯」比第二大持有國日本的正式儲備還多,不僅提升中國在全球債權人的地位,但其缺乏透明度也對全球經濟風險存在隱憂。
塞斯特表示,中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可以透過儲存美元,美元兌人民幣升值,進而使中國出口商品相較美國製造產品更加便宜,提升銷量。但中國經濟復甦艱難,人民幣在亞洲貨幣中表現最差,截至目前人民幣已下跌約 5%。
在過去一年美、中實行的政策是背道而馳的,美聯儲數度升息遏止通膨,中國人民銀行則減息刺激經濟,造成美元與人民幣息差日益擴大。因此即便短時間美國降息,兩貨幣間的息差只會收窄而非消失。
外界普遍認為,只要美元與人民幣的息率仍然存在,多數中國企業就會選擇繼續持有美元。根據外媒報導,有多個國家利用自身貨幣交換人民幣,爾後再利用人民幣購買美元套利,也是人民幣下跌原因。
儘管新任總理李強向國人表示將注重經濟增長及發展。但自從中國於 2022 年 12 月解封後,在 2023 第一季出現復甦跡象,但製造業卻在第二季度面臨連續三個月下降,服務業更處在半年來最低水準。
投資公司洛克菲勒國際主席、作家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警告說,2023年全球增長可能不如預期,因為人們寄望中國重新開放的熱潮能彌補美國經濟低迷,但此情況卻不會發生。他更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被懷疑竄改 GDP 維持經濟成長假象。
目前美國對服務的需求明顯強於對商品的需求。服務業通膨相對於商品通膨也相應飆升,正好解釋為什麼美國、義大利和希臘等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經濟體的表現,優於中國和德國等商品密集型經濟體。
據美國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的年度回流指數顯示。美國 2022 年進口的亞洲低成本商品中,出現十多年來首見,中國製造品的占有率下跌一半。 相較近十年前的 2013 年,美國有接近 70% 的低成本商品從中國進口。隨著雙邊貿易量下降,中國企業繼續持有美元避險或投資的可能性升高,更可能因此拋售人民幣。
近幾個月來,隨著全球石油交易商要求用美元以外的貨幣進行付款,美元主導地位面臨質疑。 圖 : 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