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多起兒虐案,引起社會關注。其中,一名小兒科醫師自稱「我打了我的小孩」,但前妻揭露他其實是毆打、踹踢小孩。另一名父親則因女兒考試成績不如預期,用藤條鞭打她。台灣兒科醫學會今日發表聲明,指出「體罰」無法有效教育孩子,反而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造成負面影響。

台灣兒科醫學會表示,近日社會上對「體罰」與「兒虐」有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可以理解教養孩子的壓力,但是「體罰」沒有辦法達到教養孩子的目的。許多實證醫學文獻都已經證明,對孩子施以「暴力」,即使暫時有讓孩子害怕恐懼的效果,長遠來看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創傷,有可能影響腦部發育,甚至造成永久性的神經、精神與行為的偏差,造成嚴重的身心健康與社會問題。

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兒童虐待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所影響的不只是兒童事發當下的身體、心 理,在兒童應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兒虐更可能造成未來身心成長的負面影響, 進一步成為社會問題。

台灣兒科醫學會表示,兒虐的發生形態不只是身體虐待或性虐待,對兒童基本生理、心理需求的疏忽、精神的虐待等等,都屬於虐待。尤其以疏忽、精神虐待,對孩童的身心影響可能是永久且嚴重的,也可能與身體或性虐待一併發生,不能忽略。

多數的兒虐或疏忽案件發生在兒童的親人、同居照顧者、老師,原因可能 與照顧者或家人的身心疾病、藥酒癮或情緒管理問題、家庭衝突、家庭經濟、 單親或隔代照顧壓力、老師的身心狀態與執業壓力、兒童的氣質、身心發展 狀況或疾病、或是照顧者不知如何尋求協助資源等等多種危險因素與保護因 素交互作用有關。

上述與兒虐相關的因素需要被兒少保相關工作人員即時發 現、分析、擬訂與執行改善方案,並且追蹤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改善或惡化 狀況,方能有效降低兒虐復發風險與協助受虐孩童恢復健康。

台灣兒科醫學會表示,希望所有教養兒童的家長與照顧者,也須正視本身遭遇到的生活壓力與心理創傷,必要時積極求助各種資源,例如心理諮商等,可以為了孩子而勇敢面對,好好學習情緒管理、達成非暴力溝通與正向教養,以適當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此外在衛生福利部指導下,各大醫院成立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亦可以尋求育兒與親子關係的建議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