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WPR)於 2023 年的調查顯示,台灣人民的智商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日本。然而我們新生兒的死亡率卻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每 1,000 個新生兒就有 2.8 個無法存活到滿月,更有 4.5 個有可能在 5 歲之前死亡,在亞洲遠高於日本和韓國。這一點提醒我們,在政府與醫療體系努力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同時,優化兒童醫療,讓他們有健康的存活,不僅是影響未來的人口數,更攸關未來國民的身心品質。
我國少子化的問題近十年已受到高度的關注,其原因除了婦女生育率持續下降之外,新生兒的高死亡率也是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新生兒死亡率約居嬰兒死亡率的 2/3,也佔 5 歲以下幼兒死亡率的 1/2 強。2020 年台灣新生兒、一歲內嬰兒和 5 歲以下幼兒的死亡率分別為 2.4‰,3.6‰,和4.3‰;而 2022 年則為 2.8‰,4.4‰,和 4.5‰。新生兒死亡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其次是先天性器官結構和染色體異常。這些高危險新生兒固然是造成死亡的主要族群,但同時也是存活日後發展遲緩和失能的因素。以早產兒為例,懷孕週數越低、出生體重越低的早產兒,辛苦存活長大後,未來還有可能面對聽力、視力障礙、腦性麻痺、智能不足、和學習困難等等,嚴重者不但需要長期復健,最終還是無法和同儕一起接受一般的教育,更遑論發揮他們的天賦來造就自己和對社會做出貢獻。
台灣是富裕的,大多數的地區都可以接受到優質的產前醫療照護。由於社會發展的結果,婦女生育年齡顯著上升,人工生殖和多胞胎懷孕的個案數也隨之增加,這些都是早產的危險因子,結果就是在越來越少的新生兒當中,早產兒的比例越來越高,無可避免的,這些孩子隨著組成了預後不佳的高危險群。看著這些原來都該是天選之人的寶寶因為周產期病變而發生的傷亡,不僅是家長的痛,也是我們相關的醫療端和政府衛生單位所要竭力防範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高危險姙娠孕婦生產的場域在醫療量能上是否有能力提供妥的善照護?母親連同寶寶是否有資源能協助轉診到能力等級足夠的醫療機構生產?這些都是關係到新生兒預後的重要因子。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秉持善盡醫療專業和社會責任的立場,於 111 年春天(3月27日)舉辦了第一次「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共識會」,本意在於建立一個平台供醫療面和政策面協商對話,以達到善用國家資源、有效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和鞏固兒童健康基石的重要目標。在那第一次的共識會中,很感謝衛福部長官們的積極參與,雙方也確實達成了部分實質的結論和隨後政策執行的效益。當然影響兒童健康或死亡的因素非常複雜,也需要長時期和多面向的努力;但是至少這個平台我們將持續維持,今年更擴大由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及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共同舉辦「降低臺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於下個月(7月2日)登場,希冀透過我們和政府一起共同努力,長久擔當國家幼苗的保育員,不但要讓每個寶寶都能存活,而且是健康完整的存活,確保國家人口質與量的提升。
作者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資深新生兒科醫師暨台灣新生兒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