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副總統賴清德,拋出補助私立大專院校學雜費的政策,引起許多公私立大學生及社會上正反的討論。
目前高中職畢業生就讀公立大專校院約占35%,就讀私立大專校院約占65%;公立大專每年平均學雜費約新台幣6.2萬元,私立大專約11萬元,一年的學雜費差距將近5萬元。面對台灣高等教育的現況,賴清德提出每年至少要補助學費差距的50%,換算為金額一年約需補助2.5萬元,四年下來可為私校學生節省10萬元的學貸負擔。
當前台灣大專院校學雜費補助政策僅針對弱勢家庭,包含符合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原住民、軍公教遺族及現役軍人子女、本人或家庭具身心障礙等身分來給予補助。對於家庭可能有房地產,但實際上經濟並不寬裕的家庭來說,私校一年11萬的學雜費絕對是沉重的負擔,但這些學生卻無法向政府單位申請補貼,僅依靠打工與學貸來維持大學的生活支出。
以筆者自身為例,筆者自從2018年起便符合「特殊境遇家庭」身分,享有60%學雜費減免,在就讀私立大學的四年期間,省下20餘萬元的學雜費,等同筆者的學雜費與國立大學近乎相同,是完全受益於弱勢家庭補助下的學生。然而,筆者詢問過身邊的同儕,他們在就學的同時也需要藉由工讀來賺取生活費;更有許多人肩上背負著全額的學貸,再加上校外租屋等費用,這些學生在大學四年過得非常不容易,在畢業後還需償還40餘萬元的學貸。
因此,就目前的政策施行結果來看,確實幫助到包含筆者在內的弱勢學生,得以減輕經濟負擔,不僅有學雜費減免,更可獲得如租屋津貼、生活費補助等,對弱勢學生的支持是非常有感且實際的。然而,其他不符合弱勢身分門檻,但家庭的經濟能力不太好的學生,目前幾乎是被排除在高等教育的福利政策之外,只得依靠自身的努力與打工,撐過四年來換取大學的學歷。
台灣的公立大專院校每年從教育部獲得高額的補助經費,其金額遠勝於私立大專院校所獲的經費,就資源分配的觀點來看,現況是偏向公立大專院校的;再者,就讀私立學校的學生,有部分人是因為從高中起便半工半讀,犧牲讀書時間賺取生活費,因此在面對大學學測及分科測驗時,種種外在因素導致其成績並不理想,只能選擇學費高昂的私立大學就讀,卻又掉入了更大的金錢漩渦中。
賴清德副總統提出的補助學雜費政策,旨在降低「教育不公平」的現況,從過去的學貸緩繳、學貸年限延長以及學貸補貼方案,再到最近的「補貼學雜費差距50%」,都顯示出政府對於公私立大專院校學生的支持,盡可能不漏掉任何需要幫助的人。現在,則是要讓私校學生和公立大專院校學生,拉近在出社會時的起跑點。
至於教育體制改革等問題也是必須解決的,但面對長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勢必要有人願意踏出第一步,讓年輕人享受更好的就學品質。在人生階段的重要時刻,若能將經濟壓力降低,甚至是零學貸,年輕人將有更大的彈性來抉擇自己的未來,不論是出國留學、就讀研究所或從事與興趣相符的工作等。因此,年輕人便無須再為「現實」而妥協,無須再因為「需要」才做的選擇,反而是因為「想要」而勇敢去做!筆者認為這才是教育應該帶來的益處。
文/温育恆(大學應屆畢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