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本月8日於上海舉辦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本屆論壇主題為「全球金融開放與合作:引導經濟復甦的新動力」。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提出要落實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發展之路的三項作法,包含「更加精準高效支援科技創新,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堅持投融資協調發展,更好服務居民多元化金融需求」、「堅守監管主則主業,牢牢守住風險底線」。雖然本屆論壇的主題強調中國金融擴大開放,但是,這樣的政策宣示是否有效,值得進一步討論。
數位平台監理措施 已對金融創新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就支援金融創新而言,自2020年年底以來,中國政府終止「螞蟻金服」在香港的上市許可後,不同樣態的數位平台產業發展均受到中國政府監理政策高度影響,中國對於數位平台業者的監理不僅止於在其國內申請上市的公司,也包含2021年六月底於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的轎車平台業者「滴滴打車」,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不到半年時間即宣布下市,這對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新以帶來不小的影響,特別是身為中國資金流量最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螞蟻金服,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騰訊、美團與滴滴打車等具有創新性的數位平台企業往往對於年輕人也具有有極大的吸引力,然而,在中共的監理政策下,騰訊、阿里巴巴、微博、字節跳動、美團等企業也都宣布裁員或減少徵才。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2020年10月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談論歐洲老化的體制與金融系統的複雜度時,認為「中國的問題正好相反,不是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為中國金融基本上沒有系統,而是中國是缺乏金融系統的風險。」馬雲對於中國金融系統的發言也被認為是螞蟻金服被終止上市的主因。時至今日,中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並未降低,這是因為,中國經濟衰退與房地產債務違約問題迫使中國人民銀行須持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使得中國金融風險也持續升高,故中國金融體系健全性並未提高。
中國金融的發展將受制於中國經濟
其次,金融體系的發展通常會與製造業的成長相輔相成,中國經濟的成長與過去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持續提高即有高度關聯,雖然世界銀行在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上修2023年全球與中國經濟成長率,但是,世銀認為全球經濟仍具高度不確定性,負向衝擊仍多。在全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中國本土廠商與外國廠商紛紛採取中國 N設廠模式可以預期中國在全球經貿的影響力會逐步降低。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在本月發布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總額為28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5%,超乎預期,5月份進口總額為217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4.5%,減幅比外界預期縮小。此外,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4月與5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分別為49.2與48.8,連續第2個月處在低於50的收縮區間,上述的進出口數據與PMI顯示中國目前的經濟表現並不樂觀。
在上述背景下,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擔任主席的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因為需要加強對中國經濟體風險的審查已停止對中國的私人投資,英國金融時報也報導加拿大退休基金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CDPQ)也將暫停對中國投資,故中國持續開放金融的吸引力應無法與過去相比。 面臨美國敏感技術保護與資金管理的美國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也將公司拆分為三。除將紅杉中國分出並改名為HongShan外,其印度及東南亞業務也被分出,並更名為Peak XV Partners。
最後,中國金融要對全球開放與合作的成功關鍵不僅是開放,最重要的應該是放鬆資本管制,可惜的是,目前中國政府擔心廠商外移與資本外流的壓力下,看不到鬆綁的可能,只有強化監理的金融政策將無法達成與全球金融開放與合作的目標。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