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斷遭受來自中國的文攻武嚇,引起國際社會關注,越來越多國家也無法忍受中國野蠻霸凌行徑;中國一週之內先是威脅15萬菲律賓在台移工,隨即與南韓針鋒相對,並公開質疑14個前蘇聯國家的地位,彭博駐台北記者何貴森近日投書直指:「中國外交官使得其他國家同情台灣」。

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14日指控美國欲藉菲律賓提供的新軍事據點「干涉」台海局勢,還警告馬尼拉別忘記15萬在台菲勞,引來菲方反批北京「製造恐懼」。接著南韓總統尹錫悅日前受訪稱台海問題為全球性議題,中國外交部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氣噗噗怒嗆「不容置喙」,南韓外交部罕見反批中方反應是「嚴重外交失禮」。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21日接受法媒訪問時瞎扯,中國轟炸台灣「不是侵略」。而是「因為中國領土的完整受到台灣及部分西方國家的台獨分離勢力威脅」,台灣人的命運得「由中國人決定」。他還宣稱「國際法中,前蘇聯國家並無主權國地位」,遭歐洲國家一致撻伐。

專注報導中國的網站「中國項目」(The China Project)24日刊登彭博駐台記者何貴森(Chris Horton)的投書指出,中國與民主世界的關係不睦,就算是用愈降愈低的雙邊關係標準來看,而上週對中國外交而言仍是差勁的一週,至少外國觀察家看來是如此。

何貴森續指,這3起事件的脈絡都牽涉到台灣,而北京的意圖可能是要恐嚇他國應繼續支持台海現狀,不要支持台灣實際主權。各國的初步反應卻顯示,中國外交官可能反促使歐洲、南韓與菲律賓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這些外交事件對未來有何影響尚待觀察,但近期歷史若足堪為鑑,這些事件可能會對中國跟民主世界的關係造成重大影響。

何貴森提到,中國在2021年12月企圖以經濟手段脅迫立陶宛別跟台灣拉近關係,反而促使歐洲聯盟(EU)待定的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方案獲得更多支持,相關內容於3月底敲定,若通過就能以集體方式回應中國的針對性行動。而台灣正成為各國在民主與威權的辯論中所持立場的試金石。隨著台美明年將舉行總統大選,這種趨勢短時間內不太可能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