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近日透露,美國華府正積極尋求更多協助台灣加強防衛能力的選項之計,約25家美國國防承包商計畫下月初派代表赴台灣,這是自2019年後美國首次有大規模國防企業組團訪台,訪問團將優先聚焦並商討共同製造無人機和彈藥。前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2049計劃研究所」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表示,美台聯合生產武器是值得探索的,美國智庫軍事專家建議,聯合生產可能比軍售更加快速地滿足台灣的武器需求。

根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表示,目前討論的美台防務合作的更廣泛議題,包括已購武器的交付速度、未來武器的聯合生產與研發等。當然,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可以在台灣生產獲得許可的武器,就是說美國的武器經過許可後將在台灣生產。

薛瑞福則認為,美台聯合生產武器是值得探索的,特別是考慮到台灣對儲存彈藥的需求,進行一些合作是有意義的,這將讓台灣能夠自行生產。不過,他也強調,這部分會面臨許多挑戰,當中會有經濟可行性以及商業利益問題,因台灣生產缺乏第三方市場。

同時,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國防和外交政策分析師科翰(Jordan Cohen)則指出,美國政府一些部門始終對於聯合生產武器一事持反對態度,因情報共享會將秘密訊息暴露於風險之中,且聯合生產武器將使美國的經濟利潤減少;另一名研究美國軍事態勢和東亞軍控議題的資深研究員戈麥斯(Eric Gomez)也指出,中國可能在台灣擁有情報資產,且台灣與中國語言互通,訊息流動以及滲透相對容易,收集有關武器系統的資訊並將其帶回中國。

不過,戈麥斯仍認為,考慮到向台灣運送武器的困難,以及烏克蘭戰爭對美國軍事資源的佔用,確保台灣的本土國防生產韌性非常重要。他認為,台灣需要有能力在衝突開始之前製造大量需要的東西,然後在衝突開始後保持這些生產線的運轉,但這非常困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事前進行改進。台灣也意識到這一點,正在擴大一些反艦和防空導彈生產線。但這項工作需要時間來擴展設施並加快速度。美國的援助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戈麥斯建議,美國可以提供一些技術或物質支持,幫助台灣建立管理實踐、設施的運行、擴展現有生產線,台灣則在資源方面結合美國的技術輸入進行繁重的工作,更多地運用本土的原材料,更少依賴美國。而在武器的製造上,他指出,烏克蘭戰爭中凸顯重要性的彈藥、無人機、毒刺和標槍導彈都可以是美台聯合生產的重點,應著重打造短程防禦系統,而非長程打擊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