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昨(16)日出席半導體世紀對談,認為半導體供應鏈走向中國大陸、其他國家兩派的兩極化,導致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雖還沒死透透,但也瀕危。晶片業會因此停止成長或成長趨緩,進入完全不同的新賽局。

張忠謀昨日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對談中表示,半導體產業中的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已死,原因之一是美國對中國的禁運及擴大限制範圍,第二個原因是為了國安因素,將製造移回本土及供應鏈韌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貿易還沒死透但也已瀕臨邊緣。

張忠謀說,如今半導體無所不在,主要原因在於「成本降低」,回顧50年代還沒有IC,當時電晶體價格高達2至3美元,而現在電晶體價格僅僅是最初十億分之1元,「電晶體」可以說是成本降低的指標。但自由貿易消逝後,對晶片產業完全沒幫助,更會導致成本上升,晶片業會因此「停止成長」或「成長趨緩」,進入完全不同的新賽局。

張忠謀對米勒提問,「若沒有戰爭爆發,晶片供應鏈未來五年會有什麼變化?」米勒則回答,美國出口管制將會導致供應鏈產生兩極分化,目前「記憶體」集中在南韓、「邏輯晶片」製造集中在台灣,但未來集中化程度可能會降低。半導體的國際銷售,製造集中在某些國家,預期未來各國製造的市占率將會有所調整。

張忠謀回應,這是他想提出異議的地方,主因在於,某些國家是因為有競爭優勢,像是美國的優勢是在於「設計」,而台灣、南韓與日本的優勢,則是在於「製造」。最重要的是「人」和「工作文化」,晶片業生產24小時機台不能停,否則成本很高。

張忠謀還說,製造遷移到美國,過程已經是進行式,但也導致成本上升,預期美國成本遠高於台灣成本的一半。他說,或許美國成本更遠遠被低估,「低估的比率比他本人還被低估(米勒曾稱許張忠謀是過去百年來最被低估的企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