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長庚醫院外傷中心的統計,國內每年約有三百人因外傷導致顏面骨折至醫院接受手術治療。造成顏面骨折的原因主要有機車、汽車車禍、運動傷害、跌倒及打架所引起,其中又以機車車禍佔85%最高。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表示,該科陳志豪醫師團隊,結合3D列印技術及客製化的金屬顏面骨板,進行顱顏精準外傷重建手術成果卓越,已接連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及臨床新創的獎勵,今長庚醫院召開記者會分享該創新技術的開發歷程與相關成果。

長庚醫院表示,在顏面骨折中以顴骨骨折最常見,其次是下顎骨骨折,也有病患因傷勢較重,導致全臉骨折的。為減少手術切口,達到微創美觀的目的,顏面骨折目前已可運用內視鏡輔助進行修復,如額骨骨折、顴骨骨折、眼眶內壁及眼窩骨折、及下頜骨髁部骨折等;依不同的骨折部位採取不同的隱藏式微小切口,不僅減少術中流血、縮小疤痕、也可避免術後頭皮發麻或顏面神經傷害,病患復原較快,住院日縮短,整體滿意度也大幅提升。

陳志豪醫師即表示,一般顏面骨折建議在受傷後2-3個禮拜內手術,因為此時骨折處尚未癒合,可藉由附近穩定且正常的解剖位置當參考點,進行骨折的復位及固定手術,以達到恢復受傷前顏面外觀的效果。但對於複雜性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或合併多處骨折,就增加了手術的困難。這是因為複雜性骨折沒有正常穩定的解剖位置供參考,加上有限的手術切口,容易導致外科醫師在手術中的迷航,無法確認是否已恢復到原本骨頭的位置,造成手術結果不佳。而隨著影像科技的突飛猛進,透過電腦輔助導航及術中影像系統,就能在手術中輔助定位,並能即時了解骨折復位是否在適當的位置,提升手術成功率,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陳志豪醫師進一步指出,在骨折固定方面,因為顏面是3D的立體結構,以往手術使用鈦金屬或合成的人工骨,只能做二維平面的修補,在固定上常需徒手反覆彎折,往往因修補或彎折不易,導致移位或修補不足,影響手術結果。

近幾年3D列印技術已廣泛應用在醫學領域,基隆長庚醫院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開發的新型顏面金屬骨板,利用3D列印技術,骨板同時具有輔助骨折復位與固定的功能,根據病患個別的需求,提供更為精確的重建效果。該客製化顏面金屬骨板,目前已申請到衛署許可,可供臨床應用,利用術前精準的電腦規劃及3D列印技術,將金屬骨板於術前準備,在術中影像系統的輔助下,完成骨折復位及確認金屬骨板固定的位置,重建病患受傷前的顏面形狀及對稱性,己利達成顱顏精準重建手術的目標。

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 陳志豪醫師   圖:長庚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