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7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50例本土個案(42例BA.5、4例BA.2.75、1例XBB、2例BQ.1、1例BF.7)及24例境外移入(9例BA.5、7例BA.2.75、4例BQ.1、2例XBB、1例BA.2、1例BF.7)。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BA.5仍為大宗,佔比為84%,至於中國疫情升溫是否在國內有驗出新的變種病毒?羅一鈞表示有檢出2例中國境外移入,1例為 BA.5,另一1例則為BF.7。

指揮中心表示,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XBB為21例、BF.7為6例、BQ.1為21例、BA.5為1,268例、BA.4為104例、BA.2.75為99例、BA.2為1,029例;另累計本土確定病例XBB為3例、BF.7為2例、BQ.1為7例、BA.5為1,474例、BA.4為5例、BA.2.75為11例、BA.2為2,534例。

羅一鈞表示,新增42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50例約84%,為24名男性、18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分布為北部32例、中部4例、南部5例、東部1例,確診日介於今年11月3日至12月9日。從佔比來看,BA.5佔比84%,第2名則為BA.2.75,他表示亞洲來源或歐美來源的不同,讓每週新興變異株消長各有不同,如歐美是BQ.1較多 亞洲不管是在日本或韓國,BA.2.75都有增加的狀況。

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24例BA.5、BA.2.75、 BQ.1、XBB、BF.7及 BA.2個案,為19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其中檢出9例BA.5個案分別自日本(5例),泰國(2例),中國及美國(各1例)移入;7例BA2.75個案分別自越南(4例),日本、印尼及紐西蘭(各1例)移入; 4例BQ.1個案分別自德國(2例),土耳其及義大利(各1例)移入;2例XBB個案分別自日本及紐西蘭(各1例)移入;1例BF.7個案自中國移入;1例BA.2個案自菲律賓移入。羅一鈞補充說明,以統計來看,中國疫情升溫的狀況,有檢出2例中國境外移入,一例為 BA.5,另一例BF.7。

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2月14日資料指出,全球已發現超過540種Omicron次分支變異株及60種重組變異株;目前BA.5變異株佔比約為73.7%,仍為全球主流株;BQ.1變異株傳播快速,已於至少90個國家檢出,佔比約33.9%,已成為歐、美多國主流株;BA.2.75及XBB等變異株佔比持續緩增,已分別於至少85個及70個國家檢出,佔比分別約7.2%及3.9%,主要來自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國家,且於部分國家有共同流行情形。WHO 12月14日表示隨Omicron病毒持續變異,上述相關變異株多已發展出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增長優勢,惟是否引發新一波疫情仍取決於該地區人群免疫力、既往Omicron疫情發生時間與規模及疫苗涵蓋率等要素,現有證據顯示BQ.1、BA.2.75及XBB等變異株之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需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A.5等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並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

12/19 新興Omicron變異株監測結果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12/19 上週境外移入及本土Omicron變異株監測結果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