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防部放棄1艘4500噸級「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計劃改成2艘2000噸級「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建案,海軍強調是將原先「鎮海計畫」中的5個科研案,將其中成熟的技術轉移到輕型巡防艦,經評估是有把握順利執行。正巧美國軍事新聞網站《海軍新聞》(Naval News)報導,之前被德國造船工業及政治決策者評估為「低風險」等級,可為德國海軍提供經過驗證且可靠的軍艦設計,以滿足國家和北約承諾的「布倫瑞克級」(K-130 Braunschweig class)護衛艦,第二批次艦因系統修改要求,現在正被迫將最少延遲2年交艦,同時整體預算需求也上漲16%。相關訊息值得國人重視。

根據了解,「布倫瑞克級」護衛艦在1995年即獲得德國國防部同意計畫,2001年設計定案。第一批次5艘艦艇原定在2007至2008陸續服役,但首艦「布倫瑞克號(F260)」試航時其中一根大軸發生問題,導致該艦延遲近1年,至2008年才入列服役;第一批次5號艦更拖到2013年才成軍服役;同時由於第一批次艦發現不少品質與技術瑕疵,使得原定生產15艘艦的後續採購作業延誤。2016年,德國國會採信造船廠「低風險」評估,同意採購第二批次5艘「布倫瑞克級」護衛艦,總預算約15億歐元(約新台幣472億元),在2019~2023年交付完畢,以滿足波羅的海、地中海乃至於其他地區部署的軍事需求和因應俄羅斯的威脅,後來調整為每艘4億歐元(約新台幣126億元)預算;但根據現在造艦進度來看,在2020年10月即已下水的第二批次首艦「科隆號(F265)」原定2023交艦的日程必須向後推延至少2年,而且幾乎同時開工的3艘同級艦都得被迫順延,僅最後2艘工程進度還未達到影響程度。

報導指出,由於德國政府對第二批次艦的指揮和控制(C2)系統要求修改IT標準,致使分別擔負軟、硬體設備分包商發生工作分擔分歧,造成系統集成困難;同時,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歐洲安全環境發生變化,德國國防部再要求系統必須再做提升,也使交艦產生拖延。德國國防部也坦承,因物價上漲、通膨壓力,最新造艦需求金額,將比原先核定預算增加16%。而隨著當時德國政府最初以「指廠」方式建造K-130艦所衍生出德國海軍船廠基爾(GNYK)的法律訴訟問題,和更換第一批次艦「TRS-4D」新型雷達的「中期更新」問題,可能使「布倫瑞克級」艦第三批次的採購,在德國國會產生一定的阻力。

「布倫瑞克級」護衛艦,艦體長度89公尺、寬度13公尺,排水量1840公噸(第二批次加大至2000噸),最大航速26節(約時速48公里),續航力4000海浬(約7400公里),艦艇成員編制65人,可攜帶一艘高速突擊艇與一艘水上摩托救難艇,備有飛行甲板、機庫設施,能與NH-90直昇機、無人機協同作戰,搭載4枚攻擊距離250公里遠程次音速RBS-15反艦飛彈、2組21單元RIM-116「海公羊」近迫防空飛彈及反艦反潛水雷,防空作戰能力大於反潛戰力。以色列2015年採購4艘,版本略為放大、系統略做修改,命名為「薩爾6型」(Sa'ar 6-class)護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