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世界各地的種種行徑已經引起許多民主國家選民情緒反彈,成為各國政治人物打選戰時的重要話題。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稍早報導,從英國、澳大利亞到美國及其他地區,「中國威脅」已經成為競選活動的議題。

報導指出,在許多西方國家和日本等民主社會的選戰活動中,都出現日益強化的反中國言論。各項民意調查顯示,許多民主國家的公眾情緒轉向反對中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6月的民意調查發現,在北美、歐洲和亞洲接受調查的 19 個國家中,許多國家對中國的負面看法處於或接近歷史最高點。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在同個月所進行的民調也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將在20年內成為澳大利亞的軍事威脅。

對民意走向非常敏感的民選政治人物,也隨之調整自己的選戰用語。候選人們不僅聲討中國對其鄰國(如台灣)和更廣大的世界各地造成安全威脅,也將自己國家所出現的種種經濟慘況歸咎於中國。

英國保守黨揆競爭過程中,正在抓對廝殺的外長特拉斯(Lisa Truss)與財政部長蘇納克(Rishi Sunak)爭著向選民證實,自己才是對中國最強硬的領袖。

澳大利亞今年5月大選,前執政黨力圖對工黨貼上「不敢跟中國抗衡」的標籤,工黨則矢口否認自己會調整對中國政策。工黨執政後,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也對中國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來台後的武嚇舉動發表抗議,指責中國對台軍演「不成比例且破壞穩定」。

曾在雪梨的英國學者布蘭德(Ben Bland)指出,在英國和澳大利亞,這5年來對中國的看法,已經從貿易與商業聯繫轉變成國家安全威脅與經濟競爭對手。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今年的期中選舉扶持了大量候選人,接下來的選戰中,各種反對中國的聲浪也將不斷出現。兩大黨都在競選活動中抨擊中國,特別是在中西部,中國進口被指責為製造業工作崗位的流失。政治戰略家認為,在11月的美國國會選舉中,中國可能是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問題,因為候選人試圖將中國與美國的經濟挑戰聯繫起來。

許多歐洲人也在重新平衡他們對中國的態度。

在亞洲,日本的選民因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與中國在台灣周邊射飛彈等舉動,更加支持打造強大的軍隊。